前言

《聲律啟蒙》又名《聲律啟蒙撮要》,清人車萬育(1632—1705)所著。車萬育,字雙亭,號鶴田,湖南邵陽人,康熙三年(1665)進士,授戶部給事中,後升掌印。其所撰的《聲律啟蒙》是一本兒童作詩屬對的啟蒙讀物,在清代家喻戶曉,流傳至今。

雖然明清時代的啟蒙讀物以《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最為有名,但《聲律啟蒙》以其獨特性迅速在同類讀物中脫穎而出,曆久彌新。全書按聲韻格律分為上平聲和下平聲兩卷,每卷包含十五個韻字。《聲律啟蒙》形式整飭,從單字對到多字對層層屬對,讀起來朗朗上口,較之其他全用三言或四言的句式更富韻味。從內容上看,《聲律啟蒙》包羅萬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神話傳說,曆史典故,信手拈來卻又恰到好處。因此,《聲律啟蒙》不僅可以使兒童得到聲律方麵的專業訓練,還可以開闊視野,豐富知識。

《弟子規》為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作。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潛,號采三,山西絳州人。李毓秀畢生以教書為業,他根據傳統對童蒙的要求,並結合自己的教書實踐,寫成了《訓蒙文》,後來經過賈有仁的修訂,更名為《弟子規》。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並圍繞此義,用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弟子規》具體提出了為人子弟出門在外待人接物、求學讀書時所應有的禮儀與規範,尤其講究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全書淺顯易懂,押韻順口,內容十分符合封建倫理,在當時極有影響,尤其是在清代後期成為廣為流傳的童蒙讀物。

《老學究語》為清人李惺所著。李惺(1785—1863),字伯子,號西漚,重慶墊江人,清代教育家。嘉慶二十二年(1817)三甲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館、散館。道光十五年(1835)辭官歸蜀,掌管成都錦江書院達二十年之久。其著述甚豐,後人輯為《西漚全集》和《西漚外集》。《老學究語》是一本闡述人情世故的通俗讀物,由四言、六言和雜言三個部分組成。全書以“禮”發端,圍繞世俗生活的方方麵麵展開探究,奉勸世人潔身自好、樂善好施等。作者用淺易的語言闡述了許多人生哲理,切實驗證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真諦。時至今日,《老學究語》對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還是相當有益的。

由於注譯者識見所限,書中難免有錯漏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