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尼姑——袁茵(1 / 3)

在劫持事件中,我身體上沒有一點兒外傷,但我心裏有了很深的內傷,這叫我下定了出家的決心。

其實,這些都是次要的,我這輩子注定要出家,我與佛有緣。

我喜歡清靜。我喜歡禪。我心向佛。

我的名字叫袁茵,父母給我起這個名字,其實想的就是“原因”。我不知道這個名字是父親給起的,還是母親給起的。他們都有很深厚的古文化功底,誰都能想出這樣一個名字來的。他們時常會被人請教給孩子起名字,他們絕對能起出一個很文氣的名字來,絕對會讓請教的人滿意,甚至拍案叫絕。這種時候,他們也應該是最得意的。他們完全有能力給我起一個好名字,但給我起名字,他們首先要決定由誰起。父親起了一個,說給母親,母親會說,我早就起好了。他們把各自起的名字說出來,各自引經據典地說出理由來,想說服對方。但要說服對方是最困難的,說著說著,就會變成吵架。為了避免吵架,隻能互相妥協。我的名字大概也是他們互相妥協的產物。他們最終給我起名“原因”,就已經注定了我有一天會出家。

我的父母是大學教授,表麵上光鮮,但內裏很破敗。都鑽進故紙堆裏出不來了。出不來,卻又想出來,就隻能掙紮,隻能找個發泄的對象。說實話,連個發泄對象都沒有,隻能向對方。他們要麼互相冷嘲熱諷,不斷爭吵;要麼互相不說話,實行冷戰。好在他們都很有教養,也注意對我的教養。我在家的時候,他們盡量不爭吵,各在各的屋子裏做學問,吃飯的時候,互相多不說話,隻是冷臉相對。所以,我們家裏一般都很安靜,電視都很少開。偶爾開了電視,他們也看不到一起,會為了選台爭執起來。他們互相不爭執,也會罵節目低俗、罵電視劇拍得太亂。由此引發開來,罵學校領導評職稱弄虛作假,罵學生不好好學習談戀愛,罵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罵著罵著到最後又互相抱怨起來、爭吵起來。為了避免爭吵,他們幹脆不開電視。生活在那樣一個家庭中,我從小就膽小、孤僻,像個貓一樣。大多數時間,我都是一個人關在屋子裏,做完作業就悄悄地坐著。我很少玩玩具,我怕弄出響聲來。我們家裏太安靜,稍稍有點響動都顯得聲音很大。他們聽到了,就會責問我不好好看書學習,在幹什麼。看書學習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多少好處,但他們還是希望我好好看書學習。我一個人沒啥好玩的,也隻能看書學習。好在家裏有看不完的書,父母的書架上有很多厚重的、古舊的書,我拿書看,他們都高興。我拿誰的書看,誰高興。小時候看不懂,我就胡亂地翻,那些書根本就進不到我心裏去。上高中的時候,我在父親的書櫃裏看到很多佛教、道教的書籍,有金剛經、楞嚴經、壇經、楞伽經、圓覺經、心經等。好奇心驅使我拿出來讀,讀不懂,但讀著讀著,覺得心裏就會安穩了、透亮了。所以,每當心裏煩亂的時候,我就拿那些經書來讀。有一次,被父親發現了。我心裏惶惶地麵對著父親,但父親並沒有罵我。隻是挺嚴肅地說,小孩子不能看那些書。很顯然,父親是怕我讀了那些經書,受到影響,變得消極,或者幹脆出家為尼。父親那時候還是舍不得我出家。我當時並不知道父親為什麼要讀那些經書,還以為他是在研究,在做學問。現在想來,父親心裏其實也早就有了出家的念頭,隻是無法割舍、沒有機緣。

在劫持事件中,我身體上沒有一點兒外傷,但我心裏有了很深的內傷,這叫我下定了出家的決心。

其實,這些都是次要的,我這輩子注定要出家,我與佛有緣。

我喜歡清靜。我喜歡禪。我心向佛。

我的名字叫袁茵,父母給我起這個名字,其實想的就是“原因”。我不知道這個名字是父親給起的,還是母親給起的。他們都有很深厚的古文化功底,誰都能想出這樣一個名字來的。他們時常會被人請教給孩子起名字,他們絕對能起出一個很文氣的名字來,絕對會讓請教的人滿意,甚至拍案叫絕。這種時候,他們也應該是最得意的。他們完全有能力給我起一個好名字,但給我起名字,他們首先要決定由誰起。父親起了一個,說給母親,母親會說,我早就起好了。他們把各自起的名字說出來,各自引經據典地說出理由來,想說服對方。但要說服對方是最困難的,說著說著,就會變成吵架。為了避免吵架,隻能互相妥協。我的名字大概也是他們互相妥協的產物。他們最終給我起名“原因”,就已經注定了我有一天會出家。

我的父母是大學教授,表麵上光鮮,但內裏很破敗。都鑽進故紙堆裏出不來了。出不來,卻又想出來,就隻能掙紮,隻能找個發泄的對象。說實話,連個發泄對象都沒有,隻能向對方。他們要麼互相冷嘲熱諷,不斷爭吵;要麼互相不說話,實行冷戰。好在他們都很有教養,也注意對我的教養。我在家的時候,他們盡量不爭吵,各在各的屋子裏做學問,吃飯的時候,互相多不說話,隻是冷臉相對。所以,我們家裏一般都很安靜,電視都很少開。偶爾開了電視,他們也看不到一起,會為了選台爭執起來。他們互相不爭執,也會罵節目低俗、罵電視劇拍得太亂。由此引發開來,罵學校領導評職稱弄虛作假,罵學生不好好學習談戀愛,罵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罵著罵著到最後又互相抱怨起來、爭吵起來。為了避免爭吵,他們幹脆不開電視。生活在那樣一個家庭中,我從小就膽小、孤僻,像個貓一樣。大多數時間,我都是一個人關在屋子裏,做完作業就悄悄地坐著。我很少玩玩具,我怕弄出響聲來。我們家裏太安靜,稍稍有點響動都顯得聲音很大。他們聽到了,就會責問我不好好看書學習,在幹什麼。看書學習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多少好處,但他們還是希望我好好看書學習。我一個人沒啥好玩的,也隻能看書學習。好在家裏有看不完的書,父母的書架上有很多厚重的、古舊的書,我拿書看,他們都高興。我拿誰的書看,誰高興。小時候看不懂,我就胡亂地翻,那些書根本就進不到我心裏去。上高中的時候,我在父親的書櫃裏看到很多佛教、道教的書籍,有金剛經、楞嚴經、壇經、楞伽經、圓覺經、心經等。好奇心驅使我拿出來讀,讀不懂,但讀著讀著,覺得心裏就會安穩了、透亮了。所以,每當心裏煩亂的時候,我就拿那些經書來讀。有一次,被父親發現了。我心裏惶惶地麵對著父親,但父親並沒有罵我。隻是挺嚴肅地說,小孩子不能看那些書。很顯然,父親是怕我讀了那些經書,受到影響,變得消極,或者幹脆出家為尼。父親那時候還是舍不得我出家。我當時並不知道父親為什麼要讀那些經書,還以為他是在研究,在做學問。現在想來,父親心裏其實也早就有了出家的念頭,隻是無法割舍、沒有機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