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長安城。
太極殿中。
一張張書桌錯落有致的擺放著。
一切都是殿試的標準,每一張書桌的後麵,都坐著一個年輕人。
這些年輕人過來參與的並非是殿試,而是給長樂公主選駙馬的,李世民集結了一批國公之子,前來參選。
對外宣稱,隻有大唐第一年輕俊傑才配得上他的女兒。
但是知道內幕的人都清楚,這一場考核,不過就是走走過場罷了。
李世民早已經內定了人選,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長孫無忌的兒子,長孫衝。
這一次,不過就是給長孫衝冠上一個大唐第一年輕俊傑的稱號罷了。
李思文坐在這個書桌後麵,一陣無語。
怎麼就把自己給拉過來湊數了?
作為英國公李積的二兒子,他自從穿越過來,就已經做好了平躺的準備了。
李積是國公,而且活的夠長,自己是李積的二兒子,不需要繼承爵位,所以隻需要躺平當一個快樂的鹹魚紈絝就好了。
這樣的生活難道不香嘛?
知道曆史的李思文自然是明白李世民的想法的。
不就是拉著我們來當綠葉,湊數給長孫衝上位的嘛?
不過既然來了,那就好好的看一看這題目吧。
總共三條題目,李思文看了一眼這第一題。
這是一道算術題。
張三和李四在兩地,兩人沿著官道,相向而行,張三每個時辰走十五裏,李四每個時辰十二裏,五個時辰之後,兩人相距三十裏,問,這兩地之間的距離。
【就這?這也太簡單了吧,十五加上十二,等於二十七,然後乘以五,等於一百三十五,所以這道題的答案就是,一百零五裏或者一百六十五裏!】
李思文心算了一下就得出了結果,然後不由得搖了搖頭。
誰?
李世民這邊突然聽到耳邊似乎有人在輕語。
難道朕昨夜批閱奏折太累了?所以出現了幻聽?
這題目怎麼可能會有兩個答案呢?
明明就是一百六十五裏嘛!
怎麼可能……
等等!
若是兩人相遇並且錯過的話。
這樣一來,豈不是一百零五裏?
突然李世民腦海中靈光一閃,頓時就明白了過來。
李思文不知道李世民出了什麼問題,而是轉頭看向了第二題。
這一題是作詩題。
當然了,招駙馬嘛。
寫一首詩,來讚美長樂公主。
李思文看了一眼,頓時就想到了李白寫楊貴妃的那首詩。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李思文腦海中閃過了這首詩,頓時這首詩就出現在了李世民的耳中。
誰?
這一次李世民聽得很清楚,確實有人在他的耳邊說話。
但是他坐在龍椅上,周圍根本沒有一個人。
好詩啊!
這真的是好詩!
可是,是誰在朕的耳邊輕語?
如此的才學?
這個時候李思文看向了第三條題目。
春耕在即,要求寫一篇勸農文。
看到這個題目,頓時李思文的眉頭就皺了起來。
【這是搞什麼?勸農文?寫出來百姓看得懂嗎?這勸農文寫出來,給百姓擦屁股還嫌硬,神經病啊!勸農文!勸尼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