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周鑫的家裏,隻見周鑫把手中的仿古玉網門口的花盆一丟,給保姆招呼一聲做飯,往沙發上一躺挺屍了。
輕輕的用手指刮去上麵的銅鏽,不過有三枚鏽跡也不多,字體還很清晰,隻有兩枚被銅鏽包裹的嚴重,但是沒有瘸邊少角,古錢可以說是寶氣最少的一種,也就母錢還多那麼點,別的都可以忽略不記了。
母錢是古時翻鑄大量錢幣時,朝廷和地方財政所製作的標準樣板錢。母錢作為樣板的用途,可分為三種,即錢樣、雕母錢和鑄母錢。錢樣是根據錢幣的設計,用錫、象牙或紅木等材料精心雕製的錢幣實物樣板,它的用途是呈送朝廷,供皇帝審定。從嚴格意義上講,錢樣還不能算作錢幣,因為它隻作為送審報批的實物圖樣,不能流通。
雕母是按照朝廷規定的那種規範性錢的形式,把它雕刻出來,麵、背要求很嚴格,而且請當時最有名的書法家,或者是皇帝本人來寫錢文,把它刻成錢模子。雕母做出來以後,經過審定批準以後,就開始翻鑄了。翻鑄還不能大量地翻鑄,翻多了,就變形了,所以翻出來的錢也是有一定限量的。第一次翻出來的錢叫鑄母。我們一般講的母錢就是鑄母,如果是講雕母,就是有特殊意義的,是手雕的,這和一般的鑄母差別很大。
雕母和鑄母的區別最明顯表現在錢幣的紋飾內容上,雕母錢文精美,字口深峻,每個字的筆畫都非常清晰,絕無粘連模糊,而且筆畫比同版本的流通錢要細瘦,從細部看還保有手工鏤刻的痕跡。鑄母的錢文筆畫也非常清晰,紋絡較為挺拔深峻,但因為鑄母錢是翻鑄所成,為了使它的外緣輪廓和內廓穿口光潔,一般會經過冷加工,因此錢麵上會有挫磨的痕跡。
母錢與行用錢一個明顯的區別是錢幣的大小和厚度有區別。由於古時翻鑄錢幣采用刻模灌鑄的方法,因此製造出來的行用錢的體積會比作為刻模樣本的母錢稍小。母錢的大小、厚度都超出常品,收藏母錢,首先要留神體積超出常品的大錢,其次要注意分量異於常品的厚重錢。
母錢往往混跡於常見的行用錢之中,而且過去的集幣者沒有足夠的重視,因此不乏有撿漏的可能。由於母錢的材質都異於常品,所以品相一般較好,但是由於數量稀少,所以要比一些別的普通銅錢要珍貴一些。
而燕羽手中的這五枚中卻是有三個鑄錢母,而且三個都是同一年間的,那就是康熙年間的銅錢。最奇怪的是,三枚康熙年間的銅錢寶氣竟然比這兩枚被銅鏽包裹的還要多,當然也就比別的錢幣也多的多了,至於剩下的兩枚看寶氣的顏色卻是明朝的,寶氣也確實比別的銅錢要多一些,而燕羽就是被這幾枚銅錢給吸引的。
大家都知道,康熙銅錢以為存世量多,所以價格也就不高,至於為什麼買下來那純粹是好奇了,這三枚明明是康熙年間的銅錢哪怕是母錢,怎麼會比別的母錢銅錢的價值高出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