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上發表文章是非常光榮的!
《自然》上的文章經常被引用,這有助於晉升、獲得資助和獲得主流媒體關注。因此,科學家們之間在《自然》或《科學》上發表文章上的競爭非常強。與其它專業的科學雜誌一樣,在《自然》上發表的文章需也要經過嚴格的同行評審。
在發表前,編輯會選擇其他在同一領域有威望的、但與作者無關的科學家來檢查和評判文章的內容。
作者也要對評審做出的批評給予反應,比如更改文章內容,提供更多的試驗結果,所以編輯那裏有nb實驗室包括通信地址和電話在內的所有聯係方式。
正如章程所預料的一樣,刊有nb實驗室發現“巨磁阻效應”的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發行後的第三天,就一連接到十幾個表示祝賀的國際長途。
有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有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有美國科學院的科學家……連電腦巨頭國際商業機器公司都發來賀電,並紛紛邀請共同署名的章程三人去各自的研究機構進行學術交流。
人們常用“宰相肚內能撐船”來比喻政治家的廣闊胸懷和番茄氣度,事實上許多科學家也具有這種美德和雅量。
在所有來電祝賀的人中,居然包括兩位“巨磁阻效應”真正的發現者!
兩位同樣名聲不顯的科學家,對章程三人的成就表示由衷祝賀。認為這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發現”,直到快掛電話時才提及他們也發現了這一現象,但在該現象的研究上遠沒有nb實驗室深入,最後把他們的一些設想毫無保留地告訴章程三人,希望nb實驗室能走得更遠,讓“巨磁阻效應”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
他們的胸懷和氣度讓章程很是慚愧,隻能真誠地邀請他們來香港作客。
深奧的物理現象離現實太遙遠,而且“巨磁阻效應”很可能要幾十或者上百年後才能體現其商業價值,更何況《自然》雜誌的主要讀者是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總發行量不到四萬份,其中還有四分之一要給全世界各大圖書館。
搞基礎研究注定要耐得住寂寞,相對學術圈內遠稱不上轟動的反應,nb實驗室的“新發現”在社會上甚至沒引起哪怕一絲波瀾。
一本免費的《自然》雜誌,一張六十英鎊的稿費彙款單,幾十個祝賀的電話,一切就這麼結束了。
之前幹什麼,以後還要幹什麼,所謂的科學家跟“首席工程師”一樣依然是自封的。
直到王律師向港英政府提交章程三人的技術移民申請,負責審核的官員經過一番谘詢才發現真的很了不起。而被谘詢的那幾所大學也才意識到nb實驗室就在香港,就在他們的身邊。
幾十項外形設計和實用專利,從側麵證實了章程在學術上的成就。
自學成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多了去了,年齡和學曆不再成為問題,技術移民申請毫無疑問地通過了審核。
好處還有很多,香港幾所大學先後拋出橄欖枝,章程不僅可以免試入學,還提供全額獎學金。邀請郭俊儒和沈心如擔任客座講師,甚至提議與nb實驗室合作,對“巨磁阻效應”展開更深入的研究。
上大學就算了,沒那麼多時間和精力。
為了給nb電氣招攬更多人才,郭俊儒和沈心如在章程的威脅下,隻能硬著頭皮接受香港中文大學和理工大學的邀請,每周去講三堂課。
至於合作,章程是求之不得。
不僅讓劉思偉一口答應下來,還擠出三百萬港幣作為經費,把大廈四層和五層從原租戶手裏高價轉租過來,邀請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理學院以及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的專家教授們,共同參與nb實驗室對“巨磁阻效應”的研究。
有韓國四星集團近兩百萬美元的代工預付款,有海外部同事賺來的回頭錢,公司財務狀況得到很大改觀。nb實驗室這筆有利於公司未來發展,有利於提高公司聲譽,更有利於nb電工上市的支出,得到了幾乎所有人的讚同。
確定研究方向,組建課題小組,裝修實驗室,添置實驗設備,抽調香江公司研發人員來港充實研究隊伍……這一切還沒忙完,就已經進入到1988年的最後一個月。
海外部和商務部的外籍員工可能需要回各自國家跟親人們一起過聖誕節,劉思偉跟章程一商量,決定通知他們提前返港。
“董事長不在,章也不在,連亨利那小子都不在,夥計們,我感覺公司的氣氛很不對勁!”
“是啊,”看著對麵空蕩蕩的辦公室,阮少京不無失落地附和道:“雖然算不上凱旋而歸,但我們也不應該受到如此冷落。”
韓國分公司經理李景浩一邊和陳安妮一起給眾人分發他們帶回來的小禮物,一邊若無其事地笑道:“也許他們有更重要的事,這是一點小意思,菲利普,祝你和你的家人聖誕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