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猛烈的“沙漠風暴”剛剛刮過,一把鋒利的“沙漠軍刀”隨之刺出。
前線不斷傳來消息:各路大軍已按預定時間抵達出擊地點;裝滿炸彈的飛機正一批批地輪番轟炸指定的目標;載有一萬八千名海軍陸戰隊的兩棲登陸艦隊已向科威特海岸逼近;空降師業已登機待飛……
淩晨4點整,聯軍先頭部隊相繼跨過科沙邊界和沙伊邊界,一場關係到全局的地麵攻勢終於展開。
幾十分鍾後,華盛頓五角大樓向全世界宣布:海灣戰爭的“最後決戰”開始了。
地麵部隊的推進出乎意料地順利,開戰僅4小時,美國海軍陸戰隊第2師的6路坦克縱隊就突破了伊軍的第二道防線。
在遠離科威特主戰場的西部拉夫哈地區,美國第101空中突擊師的300多架直升機像一群黃蜂,嗡嗡叫著,快速向沙漠深處飛去。
“阿帕奇”式、“眼鏡蛇”式、“黑鷹”式、“休伊”式和“奇努克人”式直升機卷起的塵埃使天下變成絳紅色。直升機排成6路縱隊,在天空中形成6條黑色走廊。到14日傍晚,這些直升機已把2000名士兵、50輛運輸車、大批榴彈炮、彈藥以及大批汽油運抵伊拉克縱深80公裏地帶。
與此同時,競爭最為激烈的一場國際商戰也拉開了帷幕。
在“戰後紅利”的瓜分中,白宮不斷地給科威特和沙特施加政治壓力,要求給美國公司優先權。法國一家報紙對此這樣評論:美國總統一邊下令把88500噸炸彈狂瀉在海灣。以重樹美國世界警察地位;一邊親自為本國企業鳴鑼開道。為美國謀取最大商業利益。
地麵戰尚未結束。英國外交大臣赫德便親率10名工商巨頭遊說海灣。
一向不以“賺快錢”為準,也不追求快速粗放式發展的德國幾大康采恩(壟斷集團)和一些與石油工業相關的小公司,在nb電氣近兩個月的鼓動下再也坐不住了,通過各種渠道給聯邦政府施壓,強烈要求科爾政府迅速作出反應。
深夜9時,總理府裏燈火通明。
“先生們,聯軍發起地麵攻擊,流亡政府很快便能返回科威特。至少2500億美元的重建訂單就在眼前,企業界尤其石油工業公會都快瘋了,這是從未有過的,是一個挑戰,我想我們必須盡快拿出一個態度。”
從早上到晚飯前,至少接了三十個工商界巨頭和協會主席的電話,科爾總理被搞得焦頭爛額,一副不研究出套方案不散會的架勢,要求外交部長、經濟技術部長和部長會議秘書發言。
章程的好鄰居安格拉也在,隻不過她今非昔比。在科爾總理的提攜下升官速度堪比坐火箭,已搖身一變為執政黨“基聯盟”副主席、聯邦政府婦女和青年部部長。
“總理先生。去肯定要去,但現在去合適嗎?”
德國人喜歡按部就班,這一點在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漢斯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資曆比總理還要深,擔任過十幾年內政部長,外交部長一幹又是十幾年,現在還是聯邦政府副總理。
他的態度很明確,德國不可能像美國一樣給科威特施壓,更幹不出像英國佬那麼下作的事。太丟人現眼,至少他不會去幹。
經濟技術部長很年輕,與他的態度恰恰相反,直言不諱地提醒道:“漢斯先生,可我們是民選政府,是德意誌人民用一張張選票選出來的,對於他們的要求不能無動於衷。”
巴斯夫和東門子等幾大康采恩一介入,讓事情變得有些複雜,漢斯副總理暗歎了一口氣,麵無表情地問:“以什麼名義去?去之後又能達到什麼目的?如果科威特流亡政府給不了什麼承諾,無疑會影響到聯邦政府的聲譽。”
美國出兵三十萬,英國出兵好幾萬,德國才出18架飛機,而且擔負的都是後勤支援任務。科威特論功行賞,肯定會緊著美國、英國和埃及等出兵最多的國家來。
他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競爭對手太強,如拿不到足夠訂單,聯邦政府不僅會在國際上顏麵掃地,還會被國內人民指責為無能。
經濟技術部長哪能聽不出他的言外之意,針鋒相對地說:“漢斯先生,在出兵這一問題上,聯邦政府已作出最大努力。畢竟我們是戰敗國,出兵本身就具有很大爭議,此外我們還承擔了300多億美元軍費。”
“問題是科威特流亡政府會這麼看嗎?至於軍費,美國和日本承擔得更多,他們肯定會有一個綜合考慮。”
某種意義上而言,承擔這麼多軍費與兩德統一有很大關係。
幾十萬蘇聯紅軍仍駐紮在德國,每到蘇聯的節日,他們都會走出軍營搞出點動靜。他們一天不走,德國一天離不開美國支持,否一切都有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