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 玩火的吳總(3 / 3)

“200億肯定不夠,所以在第三天晚上的小範圍會議上,金和人行決定通過香港行往鑫盛注資500億美元,委托我們投資理財,其收益全部用作於確保彙率,必要時可動用不超過100億美元的本金。”

章程吹了吹浮在上麵的茶,繼續說道:“按照y政府和未來特區政府製定的應對策略,和升、銀和獲利多等本地證券公司,以及駐港的資機構,將作為捍衛香港金融體係的第一梯隊,人行兩位副行長親自坐鎮,國際對衝基金拋多少港幣他們吃多少,直到他們的近百億外彙儲備用完為止;

鑫盛名下的二十多個秘密賬戶作為第二梯隊,而鑫盛的公開賬戶和nb銀行將作為第三梯隊。同時,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一有風吹草動,金管局就會當機立斷的頒布一係列技術措施,提高隔夜拆借利率,從源頭上斷絕國際投資商的港幣來源。屆時可動用的資金,將不低於800億美元。”

劉思偉是一位資深會計師,又擔任過nb電氣總裁,一直以來非常關注港幣彙率。

他略作權衡了一番,突然笑道:“港府的近900億美元外彙儲備和土地基金沒動,對國際對衝基金而言,這無異於一顆定時z彈,試圖做空港幣獲利就必須考慮港府入市的風險,箭在弦上,引而不發,比直接入市好多了。”

章程淡淡地說道:“是啊,但也隻能保證彙率。所以在全體會議上,y首長充分聽取的吳總的意見,給李先生他們吹了個風,一旦真要是發生最糟糕的情況,不管y政府還是港府,都隻會托有價值的公司的市。”

比如李先生的和黃係,以地產為主,泡沫已經吹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如果港府救市,就等於把風險分擔到所有香港納稅人的頭上,如果將來經濟起不來,還會造成財政赤字。

在回歸這個關鍵時刻,作出這樣的決定,對y政府和未來的特區政府而言,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這麼做無異於“見死不救”,坐視他們的資產縮水,而他們又大多是親建製派。

劉思偉輕歎了一口氣,搖頭苦笑道:“吳總這次算是把人都給得罪光了。”

“不僅如此,他還準備拿聯彙製開刀,建議在危機後的三至五年內,從根本上解決港府對香港經濟無法調控的問題。”

劉思偉大吃一驚,脫口而出道:“他瘋了!”

“他沒瘋,並且非常清醒,不過這麼做不僅需要巨大勇氣,還需要頂住比港府不入市、不救市更大的壓力。”

貨幣政策是財政政策的組成部分。

有間接實現社會分配的功能,在通貨膨脹維持高水平時期,房屋溢價和租金收益增長將高於其他投資、經營和勞動收益的增長,社會分配向有資產者傾斜,而無產者的福利將會被迫削減。所以,控製通貨膨脹被稱之為明國家最核心的經濟管理工作。

而在聯係彙率製度下,金管局根本無力控製本港通貨膨脹,也就失去了調節社會分配的能力。都是銀行說了算,經濟過熱不能加息,長期的低利率甚至負利率,直接導致資金隻能投入房地產和股市。

同時在聯彙製度下,無法建立本幣計價的國際債券交易心,嚴重影響金融市場交易的規模。並且釘死美元,與美元兌換券沒什麼區別,失去了作為儲備貨幣的價值。事實上,這也始終是香港和新加坡等二流金融心的致命弱點。

仔細觀察世界金融史,可以發現,擁有主權貨幣是成為國際金融心的必要條件。英國和瑞士前段時間公開宣布拒絕加入未來的歐元區,很大程度上就是顧慮貨幣主權與國際金融心的關係。

如果說董先生的“保守型”的官員,那吳金華就屬於“進取型”的精英。

作為掌管近千億美元資產的前nb電氣總裁,他絕不會安於現狀去當一個像“維持會”副會長的政務司長,而是真心想利用這個機會為香港做點事。

更重要的是,站的高度不同,角度不同,以及個人經曆上的不同,讓他比其他港府高官更清楚香港所麵臨的危機,不僅眼前的,還有將來的。於公於私,他都要做出一些改變。但這個未免玩得太大了,一不小心就會引起經濟動蕩。

劉思偉可不想他成為香港的“千古罪人”,急切地問道:“你就沒提醒他這麼幹有多大風險?”

“提醒過,但我認為他的想法沒錯,連謝院長都認為在高通脹和經濟發展充斥著資產泡沫的情況下,繼續使用連續彙率製度會給社會造成不安甚至損耗,如在目前通脹率接近5%的情況下,持續以往的被動量化寬鬆政策是不合適的。香港貨幣政策有提升的空間,完全可以讓它像瑞士法郎一樣成為能夠常規地主動、前瞻、積極的維護公眾利益的貨幣。”

劉思偉急了,異常嚴肅地說道:“可是經濟政策一旦固定化,往往像宗教一樣固化人的思維。更何況金融業和地產業是聯係彙率的最大受益者一直反對任何對於此製度的改革。整個立法、司法、行政體係都代表著有產階級的利益,他們並無改變聯係彙率的積極性。”

章程真沒鼓動吳金華這麼幹,甚至連提得沒提過。

人各有誌,他不想動搖吳金華的決心,若無其事地說道:“所以說他任重道遠嘛,不過就是獲得了足夠的支持,他也得過了眼前一這關再施行。”(未完待續請搜索樂讀窩,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ps:昨天有事,斷更了一章,請各位書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