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四爺如今低調行事,弘暉在心裏暗讚一句,不愧是笑到最後的大佬,就是比旁人更能苟,弘暉暗自歎氣,這京中眾人哪裏能想到呢,這康熙可比他們預想的還要超長待機,想要等他下台,還得再等等啊。
弘暉決定堅定跟著四爺走,努力苟住,誰知道如今宮裏的康熙是真病還是暗中窺伺,他這些天除了將那個鐵路工程掃尾工作完成,就一直閉門不出。
倒是令弘暉比較意外的是,在朝中官員與皇子們私底下為立儲而議論紛紛的時候,他那遠在西北的十四叔居然也在京中傳出支持聲。
胤禎如今正值意氣風發的年齡,又是自幼便習得武藝,再加上清軍這次不管是武器,還是糧草衣物都是以往不可與之相比的,故而胤禎率兵出征後,猶如破竹之勢不可擋,一路過關斬將直逼北部沙俄,就連京中連傳出他是戰神再世的名聲來。
在連著聽到兩波鼓吹擁立胤禎為皇儲的風聲後,弘暉坐不住了,急衝衝地遞了牌子進宮見德妃去。他不知道如今遠在塞外的胤禎心中究竟是如何想的,但是弘暉了解出京前的胤禎,十四叔是絕沒有這種心思的。
而且以胤禎的脾性與能力來看,他也不見得適合那個位置,十四叔頗有幾分俠義,但也容易意氣用事,雖然如今立下赫赫戰功,但是治國不同打戰。
而弘暉也無法十分肯定,如今的胤禎就真的對那個位置毫無想法,畢竟出征這麼長時間,誰也不知道胤禎在京外都遇到了什麼,又經曆了什麼,是否會有人對其進行挑唆,這些都是未知數,但弘暉清楚,不管胤禎心裏有沒有這個想法,都必須盡快打消京中傳出來的聲音。
若不然不管是對如今胤禎的境地,還是日後四爺與胤禎的兄弟鬩牆都是一個隱患,但是這些話他不方便親自寫信給胤禎,德妃卻是最好的人選。
德妃是聰明人,雖然這些天她聽著眾人對胤禎的吹捧也有些暈暈然,但是經弘暉這番提醒後,頓時除出了一身冷汗。
胤禎是她生出來的,她自然知道自己小兒子有幾分能耐,便是如今立下許多戰功,但是離那個位置還是太遠了,而且那個男人手段了得,即便如今年老病重,德妃也不敢露出絲毫妄念。在送走弘暉後,德妃馬不停蹄地給遠征在外的小兒子寄出一份家信,嗬斥他在外為君父作戰不可心存妄念。
弘暉進宮提醒德妃不過是從旁敲打,並未直接點破,但是德妃送去北上的書信卻是大張旗鼓,恨不得旁人不知曉。
京中各家得了消息後,難得沉默,沒想到居然還有當娘的阻止兒子更進一步,眾人都有些懷疑德妃腦子,你大兒子不爭,怎麼如今還攔著小兒子掙了?
就在此時,病了七十多天的康熙總算是痊愈露麵,而原本還爭得火光十足的眾人瞬間沒了音,一個個恨不得縮緊脖子過活。
他們真的沒想到皇上病成這樣還能好,而且還是氣色照常地上朝處理政事,先前鬥得有多激烈的官員,此刻心中就有多惶恐,甚至有聰明的,直接遞了折子請求外放,甚至還有乞求歸家養老,明明都還沒到致仕的年歲。
康熙再次回到朝堂後,對於那些請求外放或是致仕的折子全部批過,又不輕不重地嗬斥了幾位朝中重臣,在眾人戰戰兢兢中,此事竟就這麼翻篇了,但無人敢再在康熙麵前提立儲之事。
弘暉與四爺在先前一直拘束身邊的人,不讓他們摻和到其中,如今康熙痊愈後,他們也如同先前一樣,繼續老老實實辦著自己的差事。
弘暉已經將鐵路修得大致差不多,但是離鐵路開通卻還要一段時間,比起鐵軌來,列車才是重頭戲,好在在石油開掘出來後,他就一直安排人設計列車構造,如今康熙這邊給出的鋼鐵等各項材料充足,隻等列車造出,就可以隨時通車。
但是造列車與鐵軌不同,弘暉一下子空閑時間多了許多出來,看著源源不斷被送到跟前的鋼鐵,他頓時忍不住技癢起來,憋不住寫了一封折子暗戳戳遞給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