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埠通商使城市人口猛增,大量的消費者聚集在城市也刺激了商業的發展,各種各樣的零售商店、娛樂場所,以及社會服務行業也隨之而興。如重慶開埠後,逐漸形成了長達7公裏的下半城商業區。上海在19世紀60年代,城市內部的商業就十分繁盛,特別是租界內“洋房聯絡,金碧萬狀。其間裏巷紛紜,行人如蟻,華民多肆於其中,鋪戶鱗比,百貨山積”。商業的高速發展成為中國城市經濟近代化的一個重要特點。
近代中國,城市商業的發展更重要是表現在質的變化上。由於通商口岸的不斷開辟,外國資本勢力滲入,傳統的在有限的地方市場營運的較小規模的家庭(家族)商行、商店,轉變為在大規模的新市場中營運的資本主義的大商行、大公司,產生了擁有數十萬、數百萬資本的新式商人集團。由此導致了商業管理和市場結構的不斷變化。“商業依賴於城市的發展,而城市的發展以商業為條件”。
商品從生產領域進入消費領域,都將伴隨商品實體在空間上的運動,即運輸。據不完全統計,從1861年到1911年,英、美、法、俄、德、日、葡等國商人在中國創辦了125家輪船公司,有輪船數百艘。1872年以後,中國人自辦的輪船航運業也逐漸興起,至1910年,先後設立的中國輪船公司(資本在5萬元以上)達30家。輪船900餘艘。19世紀末20世紀初,鐵路運輸也在中國興起,至1912年,先後興建的鐵路幹線、支線27條,總長達9244公裏。如上海、天津、煙台、青島、大連、哈爾濱、廣州、廈門、武昌、重慶等近代新興城市在開埠之前,規模都不大,但開埠後,隨著商業和交通運輸的發展,都以驚人的速度擴張,城市人口大增,形成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如上海在1840年前後城鄉人口約為50萬左右,到1852年市區人口就達54.5萬人。1910年市區人口發展到130.4萬人,成為中國和遠東最大的國際都會和中國首屈一指的經濟、文化中心。
隨著商業的繁盛、交通運輸的進步,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機械設備直接從外國引進,近代工業也開始在中國一些主要城市中出現。據不完全統計,從1843年到1894年,外國資本的近代工廠達101家,主要分市在沿海開埠城市。甲午戰後,外資在華建廠合法化,於是外國企業在通商口岸城市出現更多,據統計,1895—1913年間,外資新建廠礦達136家,其多數資本都在10萬元以上,投資總額為10315.3萬元。主要分布在上海、天津、青島、漢口、武昌、哈爾濱、福州、長春、牛莊、大連、沈陽、遼陽等沿海沿江城市。從19世紀60年代起,中國人也開始采用機器,創辦了近代工業。60—90年代,清政府創辦的軍事企業約20家,主要分布在上海、南京、天津、福州及部分省會城市。從70年代起,清政府又先後創辦了一批民用企業,除礦冶業外,其他煉鋼、紡織、輪船運輸等企業都設在上海、武昌、天津等城市。同期民族資本的近代企業也在各地城市陸續出現,甲午戰前,中國民族資本企業約百餘家,主要分布在上海、廣州、汕頭、天津、武漢、寧波、重慶等城市。甲午戰後,中國資本的近代企業有了初步發展,從1895年到1913年,新設廠礦達549家,投資總額為12029.7萬元,其中國家官僚資本企業86家,民族資本企業463家。主要分布在上海(83家)、廣州(16家)、武漢(28家)、杭州(13家)、無錫(12家)、天津(17家)及其他城市(380家)。
開埠通商使城市人口猛增,大量的消費者聚集在城市也刺激了商業的發展,各種各樣的零售商店、娛樂場所,以及社會服務行業也隨之而興。如重慶開埠後,逐漸形成了長達7公裏的下半城商業區。上海在19世紀60年代,城市內部的商業就十分繁盛,特別是租界內“洋房聯絡,金碧萬狀。其間裏巷紛紜,行人如蟻,華民多肆於其中,鋪戶鱗比,百貨山積”。商業的高速發展成為中國城市經濟近代化的一個重要特點。
近代中國,城市商業的發展更重要是表現在質的變化上。由於通商口岸的不斷開辟,外國資本勢力滲入,傳統的在有限的地方市場營運的較小規模的家庭(家族)商行、商店,轉變為在大規模的新市場中營運的資本主義的大商行、大公司,產生了擁有數十萬、數百萬資本的新式商人集團。由此導致了商業管理和市場結構的不斷變化。“商業依賴於城市的發展,而城市的發展以商業為條件”。
商品從生產領域進入消費領域,都將伴隨商品實體在空間上的運動,即運輸。據不完全統計,從1861年到1911年,英、美、法、俄、德、日、葡等國商人在中國創辦了125家輪船公司,有輪船數百艘。1872年以後,中國人自辦的輪船航運業也逐漸興起,至1910年,先後設立的中國輪船公司(資本在5萬元以上)達30家。輪船900餘艘。19世紀末20世紀初,鐵路運輸也在中國興起,至1912年,先後興建的鐵路幹線、支線27條,總長達9244公裏。如上海、天津、煙台、青島、大連、哈爾濱、廣州、廈門、武昌、重慶等近代新興城市在開埠之前,規模都不大,但開埠後,隨著商業和交通運輸的發展,都以驚人的速度擴張,城市人口大增,形成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如上海在1840年前後城鄉人口約為50萬左右,到1852年市區人口就達54.5萬人。1910年市區人口發展到130.4萬人,成為中國和遠東最大的國際都會和中國首屈一指的經濟、文化中心。
隨著商業的繁盛、交通運輸的進步,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機械設備直接從外國引進,近代工業也開始在中國一些主要城市中出現。據不完全統計,從1843年到1894年,外國資本的近代工廠達101家,主要分市在沿海開埠城市。甲午戰後,外資在華建廠合法化,於是外國企業在通商口岸城市出現更多,據統計,1895—1913年間,外資新建廠礦達136家,其多數資本都在10萬元以上,投資總額為10315.3萬元。主要分布在上海、天津、青島、漢口、武昌、哈爾濱、福州、長春、牛莊、大連、沈陽、遼陽等沿海沿江城市。從19世紀60年代起,中國人也開始采用機器,創辦了近代工業。60—90年代,清政府創辦的軍事企業約20家,主要分布在上海、南京、天津、福州及部分省會城市。從70年代起,清政府又先後創辦了一批民用企業,除礦冶業外,其他煉鋼、紡織、輪船運輸等企業都設在上海、武昌、天津等城市。同期民族資本的近代企業也在各地城市陸續出現,甲午戰前,中國民族資本企業約百餘家,主要分布在上海、廣州、汕頭、天津、武漢、寧波、重慶等城市。甲午戰後,中國資本的近代企業有了初步發展,從1895年到1913年,新設廠礦達549家,投資總額為12029.7萬元,其中國家官僚資本企業86家,民族資本企業463家。主要分布在上海(83家)、廣州(16家)、武漢(28家)、杭州(13家)、無錫(12家)、天津(17家)及其他城市(38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