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式商人社團的興起及其影響(1 / 3)

除此之外,清政府還鼓勵各地商人成立商會等各種社團,以消除隔膜,加強官商聯係。1902年,受命在上海與各國代表修訂商約的盛宣懷即曾上奏朝廷,說明中國自開埠以來群力渙散,“揣厥由來,實亦官府未得保護提倡之法,上下各不相謀所致。遠規西法,近采輿論,商會之設,誠非緩圖”。是年底,上海即成立了商業會議公所。次年天津也成立了商務公所,但這還不是嚴格意義的近代商會組織,隻能說是官辦商務局向商辦商會的過渡。1904年元月,商部奏勸辦商會酌擬簡明章程折,更進一步闡明:“縱覽東西諸國,交通互市,殆莫不以商戰角勝,馴致富強。而揆厥由來,實皆得力於商會……現在體察情形,力除隔閡,必先使各商有整齊劃一之規,而後臣部可以盡保護維持之力。則今日當務之急,非設立商會不為功。”經奏準頒行的《商會簡明章程》規定:凡屬商務繁富之區,不論係省垣或城埠,均設立商務總會,商務稍次之中小城市則設商務分會。“商會總、協理有保商振商之責”,凡商人不能伸訴各事,可“體察屬實,於地方衙門代為秉公伸訴”。

毫無疑問,清政府由抑商困商一變而為獎商褒商,並倡導成立商會,這對於商人社會地位的提高和各種商人社團的興起,都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商人社團的出現和組織程度的增強,以及在城市社會生活中的影響日趨顯著,還有賴於其自身經濟實力的擴大和政治上的逐漸成熟。因此,20世紀初期商人的經濟狀況和思想意識的變化,也是需要著重探討的重要因素。

及至清末,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新興階級的形象已初露端倪。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社會環境,決定了在民族資產階級隊伍中占主導地位的不是工業資本家,而是商業資本家。其原因在於,近代中國的民族工業雖在19世紀70年代即已產生,但主要靠從國外引進移植機器設備,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種種限製束縛,始終技術落後,基礎薄弱,無法建立一整套獨立的工業體係,因而至多隻能鵝行鴨步、蹣跚緩慢地躑躅前行,而中國近代的新式商業,更早在鴉片戰爭之後受外國資本主義的刺激,先於民族工業開始逐漸出現。民族近代工業產生後,商業也仍然保持著某種領先和獨立發展的趨勢,並未按常規從屬於民族工業。商人不但可以靠銷售民族工業產品分割一部分利潤,而且還能從帝國主義日趨擴大的對華殖民地貿易中,通過銷售外國產品源源不斷地獲得比較可觀的收入。所以,相對於落後緩慢的工業而言,商業能夠保持較高的利潤,獲得較快的發展。這樣,中國的資本主義即隨之出現了工業極不發達,商業畸形發展的特殊經濟格局。與此相應,資產階級隊伍在成員構成上,也形成了商業資本家大大超過工業資本家的顯著特點。

除此之外,清政府還鼓勵各地商人成立商會等各種社團,以消除隔膜,加強官商聯係。1902年,受命在上海與各國代表修訂商約的盛宣懷即曾上奏朝廷,說明中國自開埠以來群力渙散,“揣厥由來,實亦官府未得保護提倡之法,上下各不相謀所致。遠規西法,近采輿論,商會之設,誠非緩圖”。是年底,上海即成立了商業會議公所。次年天津也成立了商務公所,但這還不是嚴格意義的近代商會組織,隻能說是官辦商務局向商辦商會的過渡。1904年元月,商部奏勸辦商會酌擬簡明章程折,更進一步闡明:“縱覽東西諸國,交通互市,殆莫不以商戰角勝,馴致富強。而揆厥由來,實皆得力於商會……現在體察情形,力除隔閡,必先使各商有整齊劃一之規,而後臣部可以盡保護維持之力。則今日當務之急,非設立商會不為功。”經奏準頒行的《商會簡明章程》規定:凡屬商務繁富之區,不論係省垣或城埠,均設立商務總會,商務稍次之中小城市則設商務分會。“商會總、協理有保商振商之責”,凡商人不能伸訴各事,可“體察屬實,於地方衙門代為秉公伸訴”。

毫無疑問,清政府由抑商困商一變而為獎商褒商,並倡導成立商會,這對於商人社會地位的提高和各種商人社團的興起,都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商人社團的出現和組織程度的增強,以及在城市社會生活中的影響日趨顯著,還有賴於其自身經濟實力的擴大和政治上的逐漸成熟。因此,20世紀初期商人的經濟狀況和思想意識的變化,也是需要著重探討的重要因素。

及至清末,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新興階級的形象已初露端倪。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社會環境,決定了在民族資產階級隊伍中占主導地位的不是工業資本家,而是商業資本家。其原因在於,近代中國的民族工業雖在19世紀70年代即已產生,但主要靠從國外引進移植機器設備,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種種限製束縛,始終技術落後,基礎薄弱,無法建立一整套獨立的工業體係,因而至多隻能鵝行鴨步、蹣跚緩慢地躑躅前行,而中國近代的新式商業,更早在鴉片戰爭之後受外國資本主義的刺激,先於民族工業開始逐漸出現。民族近代工業產生後,商業也仍然保持著某種領先和獨立發展的趨勢,並未按常規從屬於民族工業。商人不但可以靠銷售民族工業產品分割一部分利潤,而且還能從帝國主義日趨擴大的對華殖民地貿易中,通過銷售外國產品源源不斷地獲得比較可觀的收入。所以,相對於落後緩慢的工業而言,商業能夠保持較高的利潤,獲得較快的發展。這樣,中國的資本主義即隨之出現了工業極不發達,商業畸形發展的特殊經濟格局。與此相應,資產階級隊伍在成員構成上,也形成了商業資本家大大超過工業資本家的顯著特點。

據有關文獻記載,在近代工業始終獨步一時的上海,1908年也隻有工廠、交通水電企業和手工工場2912戶,並且其中絕大部分為手工工場和作坊。嚴格意義上的近代工廠隻有很少一部分,而各種商號卻多達7700戶。在廣東,直至民國初年也隻有工廠和手工工場2426家,其中同樣以手工工場占絕大多數,近代規模的工廠僅136家,而各種店鋪在1910年的廣州一埠已達到27524戶。通商大埠的情況尚且如此,其他一些地區更是可想而知;就單個企業的資本而言,工廠一般較諸商號為多,但從全國的資本總額看,商業資本仍居絕對優勢。例如商業資本中的錢莊一項,在1912年總額即達75099千元,而工業資本總額僅54804千元,相差兩千多萬元。如將錢莊和典當業資本二項相加,總額更高至164354千元,超過工業資本總額一億一千多萬元,為其三倍之多。另據唐傳泗、徐鼎新兩位同誌研究估算,不包括各項金融資本在內,單純經營商品的商業資本在1912年也多達370000千元,超過工業資本總量的6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