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上述情況,本文擬就華興會的若幹問題作某些探索,以求教於史學界先進。
一、華興會的成立及其組織係統
華興會的曆史,正規地說起來,是從1903年11月到1905年8月同盟會成立前的短短幾年。它的領導者就是黃興。尋根溯源,華興會有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它和20世紀初期中國的留日學生運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20世紀初年,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和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中國興起了一股興學堂、派遊學的熱潮。當時因為日本離中國路程較近,需費較少,故一時間“父遣其子,兄勉其弟,航東負籍,絡繹不絕”。湖南是較早派出留日學生的省份之一,且負籍東渡者極一時之盛。據不完全統計,1901年在日本各校學習的中國留學生有271人,其中湘籍學生19人;1902年在日本的留學生約有573人,其中湘籍學生42人;1903年中國留學生總數約1400人,其中湘籍學生130人;1904年中國留日學生在校人數增至2395人,其中湘籍學生373人,占全部留日學生的11%強。
隨著留日學生駸駸而東,累年以增,留日學生始於1902年春間公設“清國留學生會館”,以便在所有留日學生中“聯絡情誼,交換智識”。熱愛鄉上的各省留日學生,亦紛紛開始籌設同鄉會之類的組織。湖南遊學同鄉會由黃興、楊篤生、楊度等人發起,於1902年夏秋間成立。這些湖南籍學生開會聚談的地點大多在東京飯田町楊度寓所,因此,時人稱楊度之寓所為“湖南會館”或“留日學生俱樂部”。到次年春間,則先後有湖北、浙江、直隸、江蘇等省留學生成立同鄉會。這些同鄉會的成立,在當時不過出於留學生的愛國心、愛鄉心,其宗旨多“以篤厚鄉誼為主”。這種以愛鄉相標榜的結社活動,還不能算是什麼革命團體。但隨著形勢的發展,這些同鄉會活動的範圍逐漸擴大,政治色彩也逐漸濃厚起來,在聚集革命同誌和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方麵,起過一定的作用。
湖南同鄉會成立後,黃興、楊篤生等人又於是年11月,以同鄉會名義發刊《遊學譯編》雜誌,“專譯東書、東報”,鼓吹反清的民族主義思想,最早團結了一批進步的湘籍留日學生。其中有些人,後來成了華興會的發起人和重要骨幹。
當時黃興就讀的弘文學院,是一所專門為中國留學生設立的“代興教育”性質的學校,雖然開辦還隻一年,但湘籍學生為數眾多。於是黃興又在校內選擇一些堅貞可靠的湘籍同學秘密組織“土曜會”,“每屆星期輒糾合黨眾開秘密會議,先生(按:指黃興)登台演說,痛詆滿人之罪狀,聲淚俱下,鹹為之動容”。據參加過此會的石陶鈞回憶:“每會黃(興)必來領導,以軍國民的路線相號召”,鼓勵同學以“身力”救國,“挺身殺敵”,“以破壞現狀為出路”。可以說,土矅會是華興會最初的雛形。因此,馮自由在他的著作中,有時也把華興會最初成立的地點,誤說成是“日本東京”。
基於上述情況,本文擬就華興會的若幹問題作某些探索,以求教於史學界先進。
一、華興會的成立及其組織係統
華興會的曆史,正規地說起來,是從1903年11月到1905年8月同盟會成立前的短短幾年。它的領導者就是黃興。尋根溯源,華興會有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它和20世紀初期中國的留日學生運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20世紀初年,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和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中國興起了一股興學堂、派遊學的熱潮。當時因為日本離中國路程較近,需費較少,故一時間“父遣其子,兄勉其弟,航東負籍,絡繹不絕”。湖南是較早派出留日學生的省份之一,且負籍東渡者極一時之盛。據不完全統計,1901年在日本各校學習的中國留學生有271人,其中湘籍學生19人;1902年在日本的留學生約有573人,其中湘籍學生42人;1903年中國留學生總數約1400人,其中湘籍學生130人;1904年中國留日學生在校人數增至2395人,其中湘籍學生373人,占全部留日學生的11%強。
隨著留日學生駸駸而東,累年以增,留日學生始於1902年春間公設“清國留學生會館”,以便在所有留日學生中“聯絡情誼,交換智識”。熱愛鄉上的各省留日學生,亦紛紛開始籌設同鄉會之類的組織。湖南遊學同鄉會由黃興、楊篤生、楊度等人發起,於1902年夏秋間成立。這些湖南籍學生開會聚談的地點大多在東京飯田町楊度寓所,因此,時人稱楊度之寓所為“湖南會館”或“留日學生俱樂部”。到次年春間,則先後有湖北、浙江、直隸、江蘇等省留學生成立同鄉會。這些同鄉會的成立,在當時不過出於留學生的愛國心、愛鄉心,其宗旨多“以篤厚鄉誼為主”。這種以愛鄉相標榜的結社活動,還不能算是什麼革命團體。但隨著形勢的發展,這些同鄉會活動的範圍逐漸擴大,政治色彩也逐漸濃厚起來,在聚集革命同誌和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方麵,起過一定的作用。
湖南同鄉會成立後,黃興、楊篤生等人又於是年11月,以同鄉會名義發刊《遊學譯編》雜誌,“專譯東書、東報”,鼓吹反清的民族主義思想,最早團結了一批進步的湘籍留日學生。其中有些人,後來成了華興會的發起人和重要骨幹。
當時黃興就讀的弘文學院,是一所專門為中國留學生設立的“代興教育”性質的學校,雖然開辦還隻一年,但湘籍學生為數眾多。於是黃興又在校內選擇一些堅貞可靠的湘籍同學秘密組織“土曜會”,“每屆星期輒糾合黨眾開秘密會議,先生(按:指黃興)登台演說,痛詆滿人之罪狀,聲淚俱下,鹹為之動容”。據參加過此會的石陶鈞回憶:“每會黃(興)必來領導,以軍國民的路線相號召”,鼓勵同學以“身力”救國,“挺身殺敵”,“以破壞現狀為出路”。可以說,土矅會是華興會最初的雛形。因此,馮自由在他的著作中,有時也把華興會最初成立的地點,誤說成是“日本東京”。
1903年4月,沙俄帝國主義違約不撤走它在1900年侵入中國東北的軍隊,企圖永遠強占我國東北三省,國內和日本東京的中國留學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拒俄運動”。這場“拒俄運動”,對以反清為主要內容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高潮的形成,對華興會及其他革命小團體乃至中國同盟會的成立,都有著直接的影響。在這場反帝愛國運動中,中國留日學生先是組織了“拒俄義勇隊”(旋改名“學生軍”),向清政府“請纓抗俄”。但是清政府悍然勾結日本政府強行製止,並查辦歸國學生。拒俄有罪,愛國無門,嚴酷的現實給予這些熱血滿腔的留學生以極大的刺激。許多學生“以報國無路,莫不義憤填膺,痛哭流涕”,“故其時東京留學界之思想言論,皆集中於革命問題”。正是在這種情勢下,“學生軍”這一拒俄愛國的組織轉變為反清革命的組織——“軍國民教育會”。湘籍留日學生大部分參加了當時的拒俄運動。陳天華在拒俄運動初起時,眼見沙俄橫暴,“痛不欲生,以力薄,不足以鼓動全國,遂欲先奪湖南而誓師,而作《敬告湖南人》一文,讀者無不墜淚”。當學生軍被迫解散後,黃興從根本上認識到:“中國大局,破壞已達極點,今而後惟有實行革命,始可救危亡於萬一耳”,從而積極參加了軍國民教育會的活動。他還和楊篤生、周來蘇、蘇鵬等湘籍學生,“於會中密組一暗殺團”,“研究爆炸物十餘種,欲狙擊二三重要滿大臣,以為軍事進行之聲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