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同盟會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孫黃推誠合作的結果。當然孫黃結合是以孫中山為主體。孫中山畢竟是革命派的先行者和偉大的理論家、實行家,是黃興的前驅。他的三民主義思想體係和他提出的“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是同盟會的靈魂,也是孫黃結合的政治思想基礎。黃興完全服膺孫中山的理論和綱領,並且對孫懷著由衷的尊敬的感情。據記載,黃興一直把孫看作為自己的老師和領袖,對他“執弟子禮甚恭”,“言必稱‘先生’,出入必隨‘先生’”。並且用實際行動去貫徹他的革命主張。黃興從同盟會成立之日起,就成為孫中山最得力的助手,因此也就更加贏得了革命派人士的尊敬和愛戴。孫中山對黃興也非常器重和信賴。他曾說過:“陸皓東、鄭弼臣(士良)各有所長,十分可佩;但他們的魄力,似還不及克強。至於楊衢雲,卻十分不行,因為到緊要關頭,他便要爭做領袖了,所以到底變節為人誘惑。”後來人們經常把黃興的名字與孫中山的名字聯在一起,並稱“孫黃”,還有“孫氏理想,黃氏實行”的美談。當然,孫中山的理想的實行者首先是他本人,還有另外一大批革命誌士。但是,如果沒有黃興這樣有威信、有才幹的傑出人物,作為他的理想的忠實、積極的貫徹者,孫中山的事業肯定要為之減色。因此,作為“實行家”的黃興,對於孫中山來說的確是不可缺少的。
黃興給人的印象似乎是一個“二民主義”者,好像他隻讚成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並不讚成民生主義。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因為黃興並不是一個理論家,又長年累月致力於戎馬倥傯的起義活動,所以不像專門從事革命宣傳工作的人們那樣留下許多論著可資引證,但是畢竟還可以從他的公開言論中找到擁護民生主義的有力證明。不僅在同盟會初期,黃興對井字旗的主張,已經表現出對於“平均地權”的極大熱忱。即便是在民國建立以後,大部分革命黨人以為革命已經成功,把民生主義置諸腦後的時候,黃興仍然公開聲言:“我國此次革命,非但種族上革命,非但政治上革命,其結果乃是社會上革命。”“願將社會革命包括在政治革命之內,抱定國家社會主義,免去歐洲將來社會革命之事。提倡土地國有,使多數國民皆無空乏之慮”。這些言論與孫中山的言論何等酷似!黃興在這樣人心渙散的時候,仍然堅持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可見他對孫中山的學說始終是信守不渝的,更可見他與孫中山的合作是完全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礎之上的。
與黃興成為鮮明對照的,是原光複會領導人之一的章太炎。同盟會成立時他還在上海租界坐牢,隻是在1906年出獄後到東京,才接受了幾個革命團體合並的既成事實。在章太炎身上有著革命家與舊文人混合的氣質。他飽讀詩書,舊學根柢很深,對深受西方教養熏陶的孫中山並非完全服膺。他的特長是著書立說,搞文字宣傳,不是個搞革命組織和武裝工作的材料,不可能在這些方麵成為孫中山的助手。至於其他一些重要的革命黨人,則大都缺乏必要的聲望與威信。環顧孫中山的左右,隻有黃興能擔當副領袖的重任。
很明顯,同盟會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孫黃推誠合作的結果。當然孫黃結合是以孫中山為主體。孫中山畢竟是革命派的先行者和偉大的理論家、實行家,是黃興的前驅。他的三民主義思想體係和他提出的“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是同盟會的靈魂,也是孫黃結合的政治思想基礎。黃興完全服膺孫中山的理論和綱領,並且對孫懷著由衷的尊敬的感情。據記載,黃興一直把孫看作為自己的老師和領袖,對他“執弟子禮甚恭”,“言必稱‘先生’,出入必隨‘先生’”。並且用實際行動去貫徹他的革命主張。黃興從同盟會成立之日起,就成為孫中山最得力的助手,因此也就更加贏得了革命派人士的尊敬和愛戴。孫中山對黃興也非常器重和信賴。他曾說過:“陸皓東、鄭弼臣(士良)各有所長,十分可佩;但他們的魄力,似還不及克強。至於楊衢雲,卻十分不行,因為到緊要關頭,他便要爭做領袖了,所以到底變節為人誘惑。”後來人們經常把黃興的名字與孫中山的名字聯在一起,並稱“孫黃”,還有“孫氏理想,黃氏實行”的美談。當然,孫中山的理想的實行者首先是他本人,還有另外一大批革命誌士。但是,如果沒有黃興這樣有威信、有才幹的傑出人物,作為他的理想的忠實、積極的貫徹者,孫中山的事業肯定要為之減色。因此,作為“實行家”的黃興,對於孫中山來說的確是不可缺少的。
黃興給人的印象似乎是一個“二民主義”者,好像他隻讚成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並不讚成民生主義。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因為黃興並不是一個理論家,又長年累月致力於戎馬倥傯的起義活動,所以不像專門從事革命宣傳工作的人們那樣留下許多論著可資引證,但是畢竟還可以從他的公開言論中找到擁護民生主義的有力證明。不僅在同盟會初期,黃興對井字旗的主張,已經表現出對於“平均地權”的極大熱忱。即便是在民國建立以後,大部分革命黨人以為革命已經成功,把民生主義置諸腦後的時候,黃興仍然公開聲言:“我國此次革命,非但種族上革命,非但政治上革命,其結果乃是社會上革命。”“願將社會革命包括在政治革命之內,抱定國家社會主義,免去歐洲將來社會革命之事。提倡土地國有,使多數國民皆無空乏之慮”。這些言論與孫中山的言論何等酷似!黃興在這樣人心渙散的時候,仍然堅持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可見他對孫中山的學說始終是信守不渝的,更可見他與孫中山的合作是完全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礎之上的。
與黃興成為鮮明對照的,是原光複會領導人之一的章太炎。同盟會成立時他還在上海租界坐牢,隻是在1906年出獄後到東京,才接受了幾個革命團體合並的既成事實。在章太炎身上有著革命家與舊文人混合的氣質。他飽讀詩書,舊學根柢很深,對深受西方教養熏陶的孫中山並非完全服膺。他的特長是著書立說,搞文字宣傳,不是個搞革命組織和武裝工作的材料,不可能在這些方麵成為孫中山的助手。至於其他一些重要的革命黨人,則大都缺乏必要的聲望與威信。環顧孫中山的左右,隻有黃興能擔當副領袖的重任。
原來由孫中山一手創建和領導的興中會,因孫被清政府通緝和查禁,很難在國內活動和發展組織。興中會的活動範圍主要在海外和香港,國內則隻能著眼於在毗鄰香港的華南沿海一帶活動,不能深入內地。黃興領導的華興會主要在湖南活動,而且與湖北和長江中遊的革命組織及會黨有密切聯係,在內地有很大的影響。興中會與華興會的聯合,使海內外的革命勢力、華南與長江中上遊的革命勢力聯為一體,再加上長江下遊的光複會的勢力,還有各省留日革命誌士溝通國內其他地區,這就使同盟會成為一個初步打破了地域性、宗派性的全國規模的革命政黨。這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一大成就。這個成就和孫黃的聯合是不可分的。關於這一點,作為當事人之一的張繼,早就說過:“在革命事功上幫助總理的第一個是黃克強先生。……長江潛伏的實力全在克強先生掌握中,他首先尊崇總理做領袖,國內外的革命力量於此打成一片,同盟會才成立起來。”孫黃的聯合實際上是全國革命勢力大聯合的象征和觸媒。
同盟會因孫黃帶頭聯合而得以成立,也因孫黃合作而得以鞏固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