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新電影與北上(下)(1 / 3)

肖年奇最近剛從北京回來,香港在北京的眼中地位一直很重。自78年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社會進入大陸投資的資金,超過九成都是通過在香港設立的分公司跟機構完成的,這就導致了中銀集團在北邊也許規模不如農業、建設、工行等中央三大行,但現在的影響力可是比之隻高不低。89年政治風暴之後,中銀高層頻繁要回北京述職,臨近年關又碰上了林孝智這檔子事情,肖年奇不得不親自回去一趟,這不前兩天才剛回來。

“林先生,上一次你提出的幾個入股意向。我們中銀已經代為向北京轉達了此時,同時也聯係了深圳跟廣東省的同僚,原則上北京已經批準了這件事情,不過小方麵上可能會有一些要求!”

神情複雜地掃了一眼麵前的年輕人,肖年奇不得不承認,資本真是個很神奇的東西。他離開香港時,林孝智的寰亞雖然放出了上市的傳聞但是畢竟還沒上市。卻不想自己這一去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再回來時已是物是人非了。自己才回到香港,他就從中銀董事長宋黎輝那裏得知,名下產業寰亞集團上市之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寰亞的市值便暴增到了五十多億港幣的規模了。

八十年代之後,香港雖然億萬富豪比比皆是,也不乏一些市值數十億的大型企業,但多數是靠家族式的幾代積累而成。一如林孝智這種僅用去了幾年時間就壯大起來的奇跡,放眼整個香港也並不多。

如果說,之前的林孝智還隻能‘乘人之危’,進入內地高層的視野。那麼現在肖年奇他們不得不正視一個問題,現在的林孝智無論財力、又或者是影響力,放眼整個香港也並不多,而且他剛巧能代表一個行業的意誌。

一個年輕有為,又對大陸政府持親近態度的香港精英,可不正是大陸最迫切想要拉攏的人選嗎。這一次的回北京他就得到了一位已經退出高層休養,但仍對整個大陸保持驚人影響力的老人親自問話,並多次提醒他多跟林孝智接觸接觸。

“北京同意了嗎?那真是太好了……”

什麼叫痛並快樂著,林孝智突然間明白了這個詞的意思了。

盡管牙痛還在刺激著他的感覺神經,但從坐在他對麵的中銀總裁肖年奇口中聽到了北京批準了他的入股意向時,興奮地他一瞬間險些忘記了自己的牙痛了。

原則上批準那不就是批準了,北京說的保守林孝智多少也理解。畢竟現在的大陸局勢真的非常混亂,這倒不是說是民生方麵,事實上到90年年底時大陸已經基本上適應了大量西方投資撤離後的蕭條。計劃經濟體製的特殊性,令整個國家沒有產生什麼大的陣痛,除了過年時家家戶戶餐桌上比前幾年少了些雞鴨魚肉外,基本沒有什麼變化。中國的老百姓是務實的人,隻要還有一口飯吃,日子苦點也能忍受。

但前一年的政治風暴跟衝擊,對四九城跟中南海的衝擊是巨大的。這就導致過去兩年裏唱衰改革的聲音比比皆是,甚至冒出了全盤否定十年改革,要求國家完全擯棄市場經濟,重新回到完全國家計劃經濟時代的聲音。

香港在過去的89年裏扮演著極不光彩的形象,且不提聲援民X、麻雀行動跟媒體、社會名流從未停下過的對大陸的攻擊行為。甚至就在這兩年裏,以李嘉成為首的港商勢力,也在不斷利用手上的資本向大陸施加政治壓力,迫使大陸在政體等核心問題上,做出更進一步的讓步。為此在撤離大陸的投資資金中,港商資金也扮演著極不光彩的形象。香港上下各階層略帶敵意跟不信任的行為,也進一步加劇了四九城內的雜音,此時一個香港人突然放出了入股大陸企業的意向,而且其中兩家為地方政府投資,另外兩家則涉及到金融領域,都是四九城比較敏感的。

林孝智毫不懷疑,如果不是他讓中銀方麵待他向北京轉達的那句‘香港的一些人代表不了整個香港,而我所代表的一部分人卻對回歸依舊很有信心。如果北京允許,我希望我所代表的一部分人,能夠北上跟大陸的同行交流交流’,就差被直白的抖出自己的親北派立場了,恐怕他的入股意向在鄧公南巡之前很難成功。

至於會有限製,這原本就在林孝智的意料之中。在剛剛經曆過西方社會撤資潮的現在,再加上北邊對他香港身份的不信任,也多少會有一些限製。

“是的,不過具體的入股意向上,林先生到時候還得自己去跟幾家企業談判。那邊我們已經進行通知,地方政府不會進行阻撓,但也希望林先生你們理解一些大陸跟香港體製的差異性……”

之前林孝智提出可以向中銀轉售手中握有的一筆儲量不小的黃金現貨,但是提出了兩點要求時,肖年奇他們當時就感覺到了此人怕是另有所圖。所以一邊向北京電話轉達了此事後,中銀也讓廣東跟深圳那邊去打聽了一下他提出的四家企業是什麼來頭。這也怪不得身為香港這邊不清楚四家企業的情況,畢竟大陸雖然實行的是計劃經濟,但要滿足一個擁有超過十億人口的國家需求,各類國營企業沒有十萬也有八萬家,其中隻有少數隸屬中央及各部委直接領導,更多還是各省、各地方政府監管。林孝智提出的四家企業中,除了深圳發展銀行中銀他們有所耳聞外,其餘三家一概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