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認真在聽,就表示真的用心在思考這方麵的事情,那麼他所求的事情就有戲!
鄧公顯然對電影這塊不太懂,但道理都是一樣的,想了想認真說道:“新中國成立時,我們這些共產黨人麵臨最大的困難除了國家饑寒交迫外,還得麵對無人可用的窘境。那位蔣先生太狠了,當初跑台灣去的時候,不僅把大陸刮地三尺,連各行各業的人才也掠走了幾十萬。所以,我們的電影業就是在借鑒蘇聯模式的基礎上成立的,後來又參考著南斯拉夫的一些經驗進行了改革。不過,那也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現在來看大陸電影也得改革了。小林同誌,能給我說一說香港的電影產業嗎?”
“沒問題!”這正是他的心思,當下便爽快地應了下來。
“大陸這邊具體規模我不太清楚,隻能援引香港電影圈裏流傳的一些數據聊聊。1989年大陸電影票房收入約為27億人民幣。反觀香港,我們本埠電影票房去年首次突破十億港幣,最終約為10。436億港幣,其中觀影人次約為4138萬人次,而香港約有六百萬左右的人口,也就是說,去年差不多全香港六百萬人人均看過七場電影。這個數據就算是比之歐美大多數國家也隻高不低……”
“在香港,電影產業總規模約莫有170-250億港幣左右,約莫折合二三十億美元左右。放眼整個世界範圍內,這個規模隻能算是中等偏下。但香港卻靠一個城市的資源成為全世界僅次於美國的商業電影基地,每年向東南亞、亞洲甚至美國輸送上百部電影,影響力覆蓋數十個國家跟地區,每年直接或間接創造的財富高達近百億港幣,不僅盤活了港澳台及東南亞上千座影院跟旅遊資源,僅僅直接養活的香港電影從業人員就超過七萬人。”
這個數據是帶有一些水分的,倘若不是寰亞上市受到市場的狂熱追捧拉高了財經界對香港電影產業的評估,嚴格說來合理數據應該隻有六七成左右。
“看來香港電影很行嘛……”
鄧公雖然不懂電影產業,但卻對他口中提到的幾組數據十分敏感。之前聽肖家的一個小輩跟他提到發起此次香港娛樂圈北上破冰之旅的林孝智想跟他見一麵時,他還特別了解了一下有關於電影方麵的一些東西。至少他現在是知道的,全國的電影製片廠全部賺不到錢,都是靠政府撥款維持。各地電影院更是一個大窟窿,不僅中央要專門為廣電部撥一筆專款維持,下麵的省市縣三級政府有時候還得撥發一筆財政補貼款。
聽他提到僅僅香港一座城市就能搗鼓起不小的產業來,這位力主改革強大中國的老人也不由聯想開了,若是大陸的電影產業也能像香港那樣壯大起來,該有多好。
不過想歸想,跟政治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他很清楚,電影能賺錢、是一門藝術的同時,它也是最好的宣傳工具之一。社會主義國家裏普遍有使用影視作品進行政治宣傳跟愛國主義教育的習慣。所以電影這一塊想要改革並不是一件容易事……
“用香港來舉例可能鄧老還感覺並不明顯,那麼我就來為你們介紹下美國電影產業吧,美國電影產業分為軟硬兩部分。軟產業包括藝人、導演、電影學院、相關報刊、票房等等,每年可產生超過一百一十億美元的票房,錄像帶市場則有六十多億美元左右,電影其他周邊產業市場也有三五十億美元的樣子。硬件產業則包括院線、電影公司、特效製作公司、動畫公司、攝影設備生產公司等等,總體規模超過六七百億美元。可以說,美國電影產業總體規模近千億美元,超過了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工業總產值,這是多麼龐大的一個產業!”
跟其他人不一樣,林孝智計算的時候總是喜歡把電影產業相關的製造業也算入其中,所以得出的規模也大了不少。每一次回憶起美國的潛在電影產業規模,他都要為之震驚的手足冰冷,而他的這段話也果然震驚了鄧公,他沉默了好一陣眉頭又皺了起來。
按照最新人民幣跟美元的大陸兌換比例,1990年大陸GDP總值也不過才3900多億美元而已。美國僅一個電影產業規模就超過大陸GDP總值的四分之一,如何不讓他大為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