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這部電影,之前看媒體宣傳說它在歐洲大受好評時,我還在懷疑呢,好在上午我還是買票看了一場,真不錯……”
電影還沒放映,放映廳裏到處都是情侶在打情罵俏或者交談聲,其中不乏有人之前已經看過,正在跟身旁的人推薦中。出於好奇,劉易斯也支起了耳朵來,聽著四處傳來的交談聲。
幾分鍾的等待不算漫長,很快就有放映員出來提醒即將放映,接著大廳內燈光一暗,銀幕很快亮了起來。
起初,劉易斯還在擔心他花去了幾美元買了一張電影票進場,會看到一部令人惡心到想吐的爛片呢。畢竟因為文化的差異性,很多在亞洲叫好叫座的電影,被運作到歐美上映後,觀眾不買賬的比比皆是,票房不到十萬美元的都出現過。
可是,電影一開始他就把這擔心收了回來,安靜地看起了電影來。畫麵質量沒有想象那麼差,雖然細膩度跟采光上比好萊塢大片略遜色,但也在可接受的範疇內。隨著電影劇情的展開,很快劉易斯便完全收起了心底對亞洲電影的輕視,開始真正被電影所吸引住。
“太不可思議了,香港人竟然拍的是一部CIA特工的電影……”
“《紅色警戒》……我之前還以為又是一部類似於《獵殺紅色十月》的電影呢,沒想到這個電影名竟然是一份計劃……”
“東歐劇變、華沙集團潰敗,蘇聯麵臨解體原來都是我們美國跟北約的盟友們在背後運作啊……”
“酷,中國人拍得打戲真好看,讓我想起了布魯斯李……”
“未來屬於美利堅,那個華裔CIA高官說得真好……”
“……我老早就覺得CIA太神秘了,聽說它專門負責我們美國的所有對外情報,光是雇員跟特工就有數萬人……”
“酷,意外是一部好電影……”
沸沸嚷嚷中,包括劉易斯在內的很多美國人意外發現,這部他們原本隻是出於好奇買票進來觀看的,意外是一部不差好萊塢大片多少的好電影。
很顯然,發現了這一點的不隻有他們,很多美國媒體都發現了這一點。
《美國電影周刊》:“……當我的老朋友羅比斯推薦我去看時,我還很詫異的問他,香港人會拍電影嗎?他們除了對暴力打鬥跟槍戰比較擅長外,我看過的多數電影劇情簡直糟透了,漏洞百出、設定前後矛盾是家常便飯,硬要把他們的幽默感跟一些很嚴肅的劇情摻和在一起,在我看來是香港電影最大的硬傷。所以,我是帶著幾分不情願走近的電影院裏。但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部名為《紅色警戒》的電影,意外是一部好電影。劇情意外地是以我們美國CIA特工為引,編劇跟導演通過豐富的想象力,拍攝出了一部精彩的電影來。我隻能說,這是近幾年來我看過的最好的諜片之一,稍稍讓人遺憾的是,華人的麵孔讓看習慣了好萊塢電影的我稍稍有些不習慣……”
《洛杉磯時報》一樣給出了不低的評分:“……一部精彩的亞洲電影,出色的陰謀論令人欲罷不能,嚴謹的劇情跟令人欲罷不能的打鬥設計,香港不愧有著‘東方好萊塢’的名頭,對於商業電影把握很精準,是一部成功的商業片……”
盡管在美國影響力很大的《紐約時報》並不看好它,“……創意上很明顯香港人在盡量模仿我們美國電影,甚至連故事劇情都設定跟美國有關。據說它在歐洲票房意外不錯,我隻能說它是巧合的撞上了東歐國家解體,靠著那點站不住腳的陰謀論,吸引觀眾掏錢而已……”
但是,《紅色警戒》卻意外獲得了在美國頗有影響力的獨立影評人愛華頓·司戴德的推薦:“……聽說它在歐洲拿下了六千多萬美元的票房,我打賭它在北美至少也能拿到三千萬美元的票房。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值得一觀……”
三千萬美元的票房,對於那些好萊塢賣座大片而言,可能首日票房都不止這個數字,但是對於大多數本土小成本電影跟海外電影而言,能夠拿到這個票房基本上已經算是很成功了。
很顯然,《紅色警戒》展露出了這個氣勢來。四月一日上映首日,便輕鬆在北美斬獲了172萬美元的票房,這還僅僅隻是因為它在美國跟加拿大各自隻有327家跟39家上映影院的結果。米拉麥克斯公司發現《紅色警戒》大受好評後,立刻便趁機發動了宣傳攻勢,短短三日之間便又聯係了700多家上映影院,到放映一周時,已經令其在美加兩國擁有了1600多家影院上映,聲勢一時無兩。
……
“是嗎,今天票房突破500萬美元了,看來我們是真在北美站穩腳了……”
結束了一天的拍片回到家裏,疲倦的林孝智才剛衝了一個熱水澡出來,枕邊人李嘉昕就拿著一張剛從公司傳真過來的數據遞給了他。目光從傳真上一掃而過,他的精神猛地一振,不由喜上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