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激烈的銀行業想要衝出頭來,除了靠絕對的實力建立行業地位外,口碑積累所帶來的底蘊跟影響力也尤其重要。林繼禮自成立九龍銀行至今也有幾十年來,在香港本地銀行業中勉強也能算是‘老字號’。然而他跟兒子林建年拚搏了兩代,到九零年林孝智接手時,也不過是一家市值幾億的小型持牌銀行而已。
可自打林孝智接手以後,他雖然看似並不管事,把銀行的日常管理大權悉數交給了宋念輝來負責,但九龍銀行卻在短短一年時間裏,銀行存款暴增了數倍,一度接近三十億港幣。這其中雖然有宋念輝的功勞在裏麵,但大部分都是得益於林孝智本人的戰略。
收緊銀根,謹慎對外提供貸款曾經是兩人之間在經營上的最大分歧之處,宋念輝認為銀行必須要靠貸款利息來補貼給予儲戶的利息額,然而林孝智卻不讚同繼續對外提供大額且超過一年以上尤其是長達三五年的中長期貸款,理由是不夠靈活而且容易產生壞死賬,反而提議把銀行的一部分儲戶資金用於投資樓市跟證券期貨。
重生者林孝智這麼建議,自然有他的前瞻性。
他可是記得未來幾年直到臨近回歸時的亞洲金融危機到來,香港股市跟樓市的泡沫神話這才被打破。可饒是如此,亞洲金融危機也沒能重創香港股市跟樓市,盡管在初期因為特區政府的放任自流的舉動導致香港受到一些損失,可隨後在勒緊了褲腰帶支援的大陸政府幫助下,香港非但成功擊退了來襲的國際快錢勢力,令其甚至在香港折損了一部分的獲利,從而為金融危機之後的下一輪高漲奠定了基礎。
在香港,會跟中小型銀行要貸款的都是些什麼人?無非就是一些工廠老板,跟一些不入流的地產商。向地產商直接提供貸款吃息,顯然沒有直接買下幾棟寫字樓吃租金利潤那麼高。而為那些工廠老板提供貸款,更是一個坑,誰給誰找死。
香港本身就是一座零資源,幾乎什麼都嚴重缺乏的國際化大都市。正是這一點注定了香港本地廉價製造業跟粗放型工業沒有活路,無論是臨近的大陸還是往南的東南亞諸國,其製造成本都遠遠低於香港,這也是緣何自七十年代末開始,香港製造業逐漸死亡的原因。本來若是能像新加坡一樣,走上發展高附加值的技術性產業,香港製造業不能發展起來,可香港這麼大的市場早就被日本、美國、歐洲眾多的企業惦記上了,又怎麼可能放任其本地高科技產業發展起來。而且臨近還有逐漸崛起的南韓跟台灣,尤其是台灣距離香港實在是太近,種種的種種造就了香港製造業的悲劇,這根本就是個不能碰的坑,香港自八十年代中期以來,經濟年年高漲,卻每年都有大量的工廠拖欠銀行存款甚至破產,禍根就在這裏。
而且九龍銀行能夠壯大起來,多少也跟林孝智的廣告效應有關。他這位號稱‘香港新聞製造機’的豪門闊少,過去幾年裏可是幾乎成為了香港曝光率最高的‘名人’,不少市民們正是看多了他的‘新聞’,才會選擇把存款存入九龍銀行內。對於十分信仰風水、神佛的香港人而言,存錢在哪個銀行還不都是存,放在他這裏說不得還能沾點他的傳奇性,帶來財運也說不定。靠他這塊‘活招牌’在,保守估計至少為九龍銀行拉來了十數億港幣的巨額存款。
又想了想,林孝智這才擺手道:“算了,那些個股東不想賣你也別再追了,反正也就那麼點股份了,量他們也鬧不起來了!”
見他拒不受功,宋念輝心中不由更加佩服,感慨說:“管理上我雖然自信,但若論賺錢搞投資,一百個宋念輝也抵不過林生你一人。寰亞的神話我就不說了,咱們九龍銀行去年若不是聽了你的指示,追討了大量的貸款收緊銀根,光是上個月的擠兌就又可能要重創了我們。現在我們確實失去了大量的貸款利息收入,但是過去的一個季度,光是在證券跟期貨市場上,我們就獲得了接近4300萬港幣的純利,這還不算我們名下幾棟寫字樓的每月租金收入……按照目前這個發展速度,最多再一年時間,我就有把握讓銀行存款超過五十億港幣,九龍銀行躋身中型持牌銀行之列……”
香港銀行業極其之發達,不僅本埠就有上百家大小銀行,還有來自歐美各強國以及亞洲國家的銀行巨頭搶灘,因此在香港“超、大、中、小”四級銀行劃分體係劃分的極其嚴謹,除了考驗各銀行本身的資產情況外,銀行吸納民間存款也是一項重要指標。
成功入股大陸‘深發展銀行’之後,林孝智對於九龍銀行已經不算太看重了。但饒是如此,這會聽到宋念輝野心勃勃的提出要把九龍銀行做大做強,依舊心中激蕩不已。沒人會嫌自己的錢太多,林孝智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