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 春天的故事(1 / 2)

要投資《侏羅紀公園》,林孝智並非隻是為了這部電影所能夠帶來的超高回報,其實還有一個深意在裏麵。

任何一個了解香港電影發展史的人都知道,93-97年是香港電影走向滅亡的幾年。在這幾年裏,香港政府先是與美國簽署了一些協議,廢除了各種保護本地電影的政策、向美國資本開放了影院的經營,為美國電影的大舉入侵香港本埠掃除了壁壘。

本來如果隻是這樣子,靠著文化、價值觀的不同跟過去的影響力,香港電影還能抵抗一陣子才是。但是香港電影人過去不重視開發外埠市場,本地電影人為了短期利益之勢電影粗製濫造等等問題集中爆發,在接連失去多個外埠市場後,美國電影終於靠著祭出了一個殺手鐧--《侏羅紀公園》。

優秀的電影從來不分文化、種族的不同,正是靠這部老少皆宜、魅力無限的電影,美國電影首次在香港本埠擊敗或者說是擊潰了香港本土電影,以破紀錄的六千多萬港幣的驚人票房,拿下了香港票房曆史第一並且將第二名甩出了足足一千多萬的差距,這一巴掌狠狠甩在了香港電影人的臉上,也一舉粉碎了大部分香港電影人的抗爭決心。

是的,並非是香港電影人太玻璃心了,而是《侏羅紀公園》最終在全球卷走了超過九億美元的總票房,約莫折合七十多億港幣。一部電影所賺到的錢,就超過了整個香港本埠電影票房五六年的之和,就算再驕傲的電影人,恐怕心中也會生出一種無力抵抗的絕望吧。

林孝智也是因此,才會對在那幾年,扛起了香港電影反抗大旗的星爺一直抱有好感,即使他在跟萬能影業的合約到期後選擇了簽約永盛,也沒有任何阻攔直接放行。你可以鄙夷他的為人,但在整個香港知名藝人、導演大量出走美國傍大腿時,昔日的香港票房保障中獨獨剩下他一個人還在力撐港片大旗,僅僅這一點,任何一個香港電影人都沒有資格鄙夷他。

雖說有了他這個重生者的存在,香港首部票房超六千萬港幣的殊榮已經被他的《生化危機》斬獲了。有了第一之後,就算《侏羅紀公園》真就如原曆史上一樣,再在香港拿下六千多萬港幣的票房,其所帶來的負麵影響相信也能減少不少。

不過林孝智終究不是一個喜歡被動接招的人,他是無力阻止斯皮爾伯格拍攝《侏羅紀公園》,更沒有能力影響到港英政府跟美國之間的決策,幹擾它登陸香港上映。所以,他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的將《侏羅紀公園》給香港電影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一部中國人參與投資拍攝的電影大賣,意義可就不一樣了。

林孝智在紹森歐克斯一待就是五天,在這五天裏他總算是對米拉麥克斯這家美國獨立電影界的傳奇有了更深的了解。

米拉麥克斯是由溫斯頓兄弟倆在七十年代成立的,由於自成立之初便旗杆分明的隻拍攝跟發行藝術性較高或較冷門的小眾電影,減少了公司的成本支出,才換來了多年的高速成長。然而自八十年代中後期開始,溫斯頓兄弟也受到了美國大型電影集團的影響,腦袋一熱便學人家開始拍攝跟發行主流大眾電影後,導致公司的發行跟拍攝成本繼續增漲、收入逐漸被支出反超,結果前幾年連續看走眼,高價買斷了幾部大眾電影的發行權令公司出現嚴重虧損後,才導致這家原本業界優良的企業,被迫走到了破產或被收購的深淵前。

失去公司的教訓對於溫斯頓兄弟而言不可謂不重,在他收購了米拉麥克斯公司之後,溫斯頓兄弟仍留在公司擔任高層。在過去的大半年裏,米拉麥克斯表現的極其謹慎,一改前兩年的冒進作風,隻發行了一部歐洲電影跟一部加拿大電影。在投資拍片上,米拉麥克斯也隻在《生化危機》在美國大火重新喚醒美國人的喪屍片觀影潮後,聘請加拿大小有名氣的B級片導演伯尼·蘭農,投資370萬美元拍攝了一部標準喪屍血漿片,步伐走得十分穩健。

對於米拉麥克斯公司的這種經營作風,林孝智十分滿意。

他在抵達紹森歐克斯第二日舉行的公司酒會後與溫斯頓兄弟私聊時一再稱:“我雖然會在財力上一直給予米拉麥克斯支持,但米拉麥克斯的造血能力也要提上去,我也希望你們能夠時刻謹記,控製成本、謹慎冒險這兩點。未來三年內,米拉麥克斯將主拍小成本電影,除非遇到非常棒的電影劇本,否則暫時不考慮一千萬美元以上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