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SVCD的光碟在日本銷售倒是火爆,據不完全統計僅在首月隨同七千多台寰亞SVCD賣出的光碟已經超過了十一萬盒。因為很多日本電影公司跟電視台不買賬,寰亞能拿到的日本影視節目的光碟製作數額少之又少,所以這些賣出的光碟中除去少數來自角川映畫外,更多都是香港電影以及亞視製作的電視劇。
到如今,寰亞已經累計在日本售出了接近二十五萬盒的光碟。平均每一個購買了寰亞SVCD的消費者買走了接近十三盒的光碟,讓人實在不敢想象日本消費者的購買力。其中以日本軍國主義為反角的李小龍的電影《精武門》、以及寰亞昔日兩部經典電視劇《大俠霍元甲》跟《陳真》,三部包攬了在日光碟銷量榜前八中的三位,而且好評連連,讓人不得不驚奇日本戰後出生的兩代人對於本國過去曆史的不認同跟漠然。
不過雖然寰亞SVCD在日本不溫不火,在韓國市場的表現卻完全出乎意料。隻一稍稍宣傳便出現了驚人的購買風潮,幾乎占去了寰亞電子生產能力的三分之一。
而且不同於日本那邊各大版權方高高樹立起的門檻,韓國幾大本土電影公司甚至電視台在寰亞派出團隊接觸之後,大多數都在極短時間內給予了回應,讓寰亞獲得了不少韓國片源刻錄SVCD光碟。
當然韓國那邊的配合倒也不是白給的,先後有多家韓國影視公司都希望,能夠與寰亞達成合作,要麼希望能跟寰亞合拍電影,要麼喜歡寰亞幫忙培訓藝人並提高其電影、電視劇製作能力。
不得不說,盡管後世網絡之上到處充斥著中國網民對於韓國及日本的排斥跟抵製言論,但若是真靜下心來去研究一下戰後兩國的發展曆程,就會發現這絕對是兩個取得了不下於中國式改革的經典國家發展案例。
日本且就不說了,作為一個剛剛結束軍政府統治走向民主的國度,韓國近年來國內上下在極其不自信的國際地位認同感中,渴望富裕的同時也在積極謀求大國地位。除了政府及企業看準了八/九十年代初日本對外轉移產業的機會,積極謀求電子、造船等企業的技術升級外,影視娛樂等產業鏈也同時崛起於這一時期。
不過敬佩歸敬佩,林孝智可是很清楚昔日曆史中,韓國電影及電視劇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對同時期港片、美國大片及日本電視劇的複製之上的。
韓國電影起航於80年代中後期,在此之前拍攝的電影不看也罷,不是為軍政府歌功頌德就是與軍政府對著幹的所謂民主、人權電影。韓國電影主流幾乎延續了亞洲電影常見的文藝範,商業電影被壓製的根本抬不起頭,但是那些文藝片拍得再好也沒有個卵用,除了偶爾能在一些國際電影節上拿獎外,很少能忽悠到主流觀眾自願掏錢進影院內觀影,不喜歡就沒有票房收入,沒有票房收入就沒有資金提高業界待遇、提升拍攝技術、進行產業規模化升級。
看看昔日誕生最早,一度輝煌如日中天,如今卻沒落到被美國大片跟香港電影反複攻占各國票房排行榜的歐洲電影就知道了,文藝片即使拍成了百年經典對於本國電影產業的提升作用也微乎其微,而且那樣的經典幾年能出一部?所以想要立竿見影的提升一國電影水平說白了也很容易,先行發展商業片讓電影公司賺到錢就足夠了。觀眾的欣賞水平提升之後,會不斷督促電影公司提高拍攝水平、聘請更多的優秀藝人,否則他們就不會買賬導致一個電影公司的沒落。
全力發展商業電影,一般隻要能夠堅持五到十年左右,基本都能看到成果。
曆史上的韓國、台灣電影及大陸電影,都是趁香港沒落之後,聘請、挖角從香港帶走了大量的從業人員,也將港片的優秀商業電影拍攝模式跟經驗傳播了出去。
隻不過韓國人學得最多,台灣人卻因為立場及骨子裏的文藝情節隻學了少半。
至於大陸學到了幾分真不好說,一來廣電卡得太嚴,港片的很多優秀理念得不到貫徹,二來以第五、第六代為中心的未來大陸導演圈普遍都是信仰文藝至上的學院派,先天上就對商業氣氛濃鬱的電影接受度不高,又如何指望他們能拍出什麼成功的商業電影來。
結果後世大陸電影空有市場、基礎跟人才,但真正崛起冒頭的出現,還是十幾年之後以寧浩、徐崢等為首的草根派出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