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發現十餘處地下采礦豎井洞口,每個井口大約一米見方。由於年代久遠,洞口都已坍塌,並被碎石、沙礫和草叢所覆蓋。僅存的兩處豎井洞口井深達20多米,寬約5米,井壁陡峭且異常漆黑,陡峭的礦壁上橫空支撐有許多水平原木,分為上、中、下三層。最上層尚存十餘根原木,原木兩端分別楔入礦壁內,更多的原木已塌折,與大量礦石、采礦、砸礦用的石器工具、泥土混雜在一起,成了厚達4—5米的堆積層。
從這些豎井洞口的情況來看,這些采礦豎井在地下是相互連通的,形成了網狀采礦巷道,從而構成了規模較大、開采時間較長、保存比較完整的古銅礦采礦遺址。
在距采礦遺址不遠處的奴拉賽溝的平坦處,是當時的冶煉遺址。在距地約1.5米深處,埋有木炭爐渣層,長20米,厚0.5米,並發現經過粗煉後呈圓龜形狀的白冰銅塊,經光譜分析含銅量最高達60%以上。另外,從奴拉賽溝內還發現多孔的爐渣層,孔內殘留有木炭和木質纖維狀的印痕,說明當時是用木炭做燃料來煉銅的。
有關專家研究發現,奴拉賽古銅礦遺址開采、冶煉的是硫化礦石,使用了“硫化礦—冰銅—銅”工藝,流程經曆了一次冰銅熔煉和一次還原熔煉。在還原熔煉中添加了砷礦物,冶煉的最終產品是砷銅合金,還原熔煉產生的砷冰銅( 黃渣 )等副產品中的銅通過返料操作在冰銅熔煉工序得以回收。
讓人驚歎的是,這種獨特而成熟的用硫化礦添加砷礦物冶煉砷銅的技術,中原東周時期的一些諸侯國也在采用。這對揭示伊犁河穀流域青銅時代的冶金技術,探討砷銅的起源與傳播以及硫化礦冶煉技術的交流將有重要參考意義。
時令5月,靠近洞口二三米遠,仍感覺寒氣襲人。工作人員進洞看了看,擺手說裏麵都是泥,有新塌方跡象,為安全起見,還是別進去了。
據工作人員介紹,現整理出較大的采礦遺址為5處,這5處礦洞保存較好、較完整。能進入的礦洞也就是采礦區的是1、3、4號礦洞,2和5號礦洞因為塌方嚴重,現完全關閉,無法入內。剛才查勘的1號礦洞,是5個礦洞中最長的礦洞,長約300米。
2009年,在國家文物局、自治區文物局和自治州文物局的支持下,奴拉賽古銅礦遺址圍欄、礦道加固、台階整修、臨時看護房等保護方案通過批準。2010年6月為做好對奴拉賽古銅礦遺址維修保護工作,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立項,相關部門投資130餘萬元,主要對包括奴拉賽古銅礦台階等設施進行了加固維修。
站在石山上,極目遠眺,雪峰隱隱,白雲悠悠,碧藍的天空像是少女溫情的眼眸。2500多年前,是否有人像我們一樣發思古之幽情?
目前已發現十餘處地下采礦豎井洞口,每個井口大約一米見方。由於年代久遠,洞口都已坍塌,並被碎石、沙礫和草叢所覆蓋。僅存的兩處豎井洞口井深達20多米,寬約5米,井壁陡峭且異常漆黑,陡峭的礦壁上橫空支撐有許多水平原木,分為上、中、下三層。最上層尚存十餘根原木,原木兩端分別楔入礦壁內,更多的原木已塌折,與大量礦石、采礦、砸礦用的石器工具、泥土混雜在一起,成了厚達4—5米的堆積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