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殘照,準噶爾盆地(1 / 3)

康熙十八年( 1679 )七月,噶爾丹領兵3萬,“將侵吐魯番,漸次內移,往後西套,前哨已至哈密”,迫使吐魯番、哈密臣服,準噶爾勢力已伸展至甘州( 今甘肅張掖 )一帶。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噶爾丹深諳此理,他以“西域既定,諸國鹹願奉為汗,乃請命達賴喇嘛……”達賴喇嘛五世應噶爾丹之求,贈“博碩克圖汗”號。

噶爾丹掌權後,幾乎每年遣使向清廷進貢,上奏汗國內重大事宜。1679年,噶爾丹遣使稟告已接受達賴喇嘛所授之博碩克圖汗號,請求承認,並進貢鎖子甲、鳥槍、馬、駝、貂皮等物,清廷收受其進貢方物,但不承認其汗號,拒絕授予汗印。當時清廷正忙於討伐“三藩”,對遠處西北的噶爾丹,隻求其表麵上的臣服,政治上並無苛求。

噶爾丹將準噶爾的政治中心轉移到伊犁河穀,冬營地則有額爾齊斯河、博爾塔拉等地,並將自己的勢力擴展到撒馬爾罕、布哈拉、烏爾根齊地區。

噶爾丹的戰略步驟取得節節勝利的同時,還展開了積極的對俄外交活動。在噶爾丹看來,“和俄國結盟才有可能征服蒙古”,因而采取了“北通好於俄羅斯”的方針,力求結成軍事同盟。沙俄想利用噶爾丹實現其侵略我國西北地區的野心,而噶爾丹則想利用沙俄力量來牽製清政府,實現其一統蒙古的政治圖謀,這就是雙方互相接近、進而勾結的共同政治基礎。

康熙十七年( 1678 )三月,噶爾丹為實施其“東進政策”,即準備進軍青海,理由是和碩特是衛拉特蒙古一部,理應歸他統轄。清廷得知消息後,即命甘肅提督張勇等整飭軍隊嚴加防範,同時敕諭噶爾丹,要他“堅立信誓,不許騷擾人民”。噶爾丹羽毛未豐,未敢與清政府為敵,撤兵而歸。

噶爾丹“東進”受挫,心有不甘,便到沙俄尋求支持,找借口打擊與清政府保持臣附與友好關係的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土謝圖汗倉促迎戰,初戰即失利,噶爾丹的騎兵乘勢擊潰車臣汗和紮薩克圖汗兩部,大肆掠奪土謝圖汗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的牧地,致使喀爾喀蒙古諸部蒙受空前浩劫,舉部內遷,“潰卒布滿山穀,行五晝夜不絕”。

噶爾丹是從背後向正在抗擊俄國侵略的蒙古人民猛砍一刀,使他們陷入腹背受敵、兩線作戰的不利地位。噶爾丹占領漠北後,參加尼布楚談判的清朝使團不得不中途撤回,影響了清政府在談判中的實力地位,迫使清廷在談判中對俄國做出重大讓步。

清廷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噶爾丹與清廷決裂,陷入以戰為主的泥潭。

噶爾丹東進初戰告捷,聲勢大振,沒想到這時準噶爾內部發生內訌,嚴重分裂。僧格之子策妄阿拉布坦和兩個兄弟長大成人,噶爾丹視他們為準噶爾汗位的潛在爭奪者,便設計暗中加害。策妄阿拉布坦英武非凡、為人機警,率部眾5000人出逃到額琳哈畢爾噶( 今新疆沙灣縣境 ),接著奪取了噶爾丹的冬營地——博爾塔拉,並全殲了噶爾丹率領的追兵。

康熙十八年( 1679 )七月,噶爾丹領兵3萬,“將侵吐魯番,漸次內移,往後西套,前哨已至哈密”,迫使吐魯番、哈密臣服,準噶爾勢力已伸展至甘州( 今甘肅張掖 )一帶。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噶爾丹深諳此理,他以“西域既定,諸國鹹願奉為汗,乃請命達賴喇嘛……”達賴喇嘛五世應噶爾丹之求,贈“博碩克圖汗”號。

噶爾丹掌權後,幾乎每年遣使向清廷進貢,上奏汗國內重大事宜。1679年,噶爾丹遣使稟告已接受達賴喇嘛所授之博碩克圖汗號,請求承認,並進貢鎖子甲、鳥槍、馬、駝、貂皮等物,清廷收受其進貢方物,但不承認其汗號,拒絕授予汗印。當時清廷正忙於討伐“三藩”,對遠處西北的噶爾丹,隻求其表麵上的臣服,政治上並無苛求。

噶爾丹將準噶爾的政治中心轉移到伊犁河穀,冬營地則有額爾齊斯河、博爾塔拉等地,並將自己的勢力擴展到撒馬爾罕、布哈拉、烏爾根齊地區。

噶爾丹的戰略步驟取得節節勝利的同時,還展開了積極的對俄外交活動。在噶爾丹看來,“和俄國結盟才有可能征服蒙古”,因而采取了“北通好於俄羅斯”的方針,力求結成軍事同盟。沙俄想利用噶爾丹實現其侵略我國西北地區的野心,而噶爾丹則想利用沙俄力量來牽製清政府,實現其一統蒙古的政治圖謀,這就是雙方互相接近、進而勾結的共同政治基礎。

康熙十七年( 1678 )三月,噶爾丹為實施其“東進政策”,即準備進軍青海,理由是和碩特是衛拉特蒙古一部,理應歸他統轄。清廷得知消息後,即命甘肅提督張勇等整飭軍隊嚴加防範,同時敕諭噶爾丹,要他“堅立信誓,不許騷擾人民”。噶爾丹羽毛未豐,未敢與清政府為敵,撤兵而歸。

噶爾丹“東進”受挫,心有不甘,便到沙俄尋求支持,找借口打擊與清政府保持臣附與友好關係的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土謝圖汗倉促迎戰,初戰即失利,噶爾丹的騎兵乘勢擊潰車臣汗和紮薩克圖汗兩部,大肆掠奪土謝圖汗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的牧地,致使喀爾喀蒙古諸部蒙受空前浩劫,舉部內遷,“潰卒布滿山穀,行五晝夜不絕”。

噶爾丹是從背後向正在抗擊俄國侵略的蒙古人民猛砍一刀,使他們陷入腹背受敵、兩線作戰的不利地位。噶爾丹占領漠北後,參加尼布楚談判的清朝使團不得不中途撤回,影響了清政府在談判中的實力地位,迫使清廷在談判中對俄國做出重大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