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團結在尼勒克是優良傳統(1 / 2)

1983年3月,尼勒克縣修造廠翻砂車間不慎失火,駐軍部隊接到火警電話後,立刻出動4個連隊及時趕到失火現場,奮力搶救,挽救出百萬元的國家財產。

1985年,尼勒克縣遭遇特大洪災。駐軍部隊聞訊後,政委劉國祥親自帶隊,先後出動2000人次,機動車輛百餘台次,不分晝夜修築堤壩,英勇奮戰,使40餘萬國家財產免受損失,縣郵政局和縣鎮居民房屋免遭淹沒。在科蒙鄉沙拉河口抗洪搶險中,駐軍部隊的幾十名戰士用身體組成兩道人牆,奮力與洪水搏鬥。終於控製了洪峰險情,確保了當地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同年,駐軍部隊戰士奮不顧身攔截驚馬,救出6名少年兒童,受到部隊和當地群眾的高度讚揚。

1986年2月,尼勒克縣二級電站進水渠堤決口,駐軍部隊得到消息,出動兵力200餘人,無私奉獻麻袋400條、草袋2000餘條,經過十幾個小時奮戰,堵住了決口,及時恢複供電,使縣城人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春節。

1987年,駐軍部隊3個連隊,出動汽車4輛,幫助縣工商局創建“五好市場”,共投入勞動4000餘個工作日,挖渠238米,完成土石方4200立方米。

1990年,尼勒克縣政府號召機關幹部職工捐款集資解決中心小學危房問題。部隊指戰員知道消息,帶頭捐款,共集資2000元,為尼勒克縣的教育事業盡了綿薄之力,義務拉沙石153車次,替尼勒克縣節約資金上萬元。

1991年4月,尼勒克縣政府號召全縣人民圍田造林,防沙固林,部隊在所在地共植樹4萬株,建起一條長達9公裏的防風治沙林帶。

1995年3月,尼勒克縣喀拉蘇鄉金礦發生多年未見的雪崩,造成11人死亡,30餘名礦工被深埋。部隊聞訊連夜緊急出動,30多名官兵冒著嚴寒,在齊腰深的雪地裏行走20多個小時,趕到出事地點。顧不上休息,他們經過五六個小時的奮戰,成功救出礦工。

像這樣的事情每年都有,就不再一一贅述。

部隊進駐尼勒克30多年來,以軍民共建為工作重點,與尼勒克縣各族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結下深厚的軍民魚水情。1986年駐軍部隊被新疆軍區評為軍民共建先進單位;1987年被自治區評為民族團結先進集體;1988年受到國家民政部、解放軍總政治部聯合表彰,獲得了“全國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先進單位稱號;1990年又被評為新疆軍區民族團結先進單位;1992年被蘭州軍區評為擁政愛民先進單位。幾十年來,部隊幫助民族群眾脫貧致富,義務修橋、築路、修建引水工程,受到尼勒克縣黨政領導和各族人民群眾的普遍讚譽。

新時代,賦予了軍民團結新的內涵。尼勒克縣經常組織文藝演出下部隊,慰問部隊官兵,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阿麗瑪說:“長期以來尼勒克縣堅持雙擁共建,軍民結下深厚情誼,雙擁工作不斷創新與發展;駐縣部隊大力支持地方‘三個文明’建設,積極開展擁政愛民活動,勇於承擔急、難、險、重任務,為尼勒克縣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後,尼勒克縣將進一步拓展共建內容,開展軍地共建共發展活動,更加突出時代感,富有針對性。”

1983年3月,尼勒克縣修造廠翻砂車間不慎失火,駐軍部隊接到火警電話後,立刻出動4個連隊及時趕到失火現場,奮力搶救,挽救出百萬元的國家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