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聞言,不禁讚歎道:“卿之人品,可見一斑。罷了,既然連有私怨的張卿都能這般評價此人,想來也非空無本事的人。太子,可還有異議?”
李隆基立即道:“回陛下,兒臣無異議了。”
“好,如此水師便交由劉三準。”
景雲二年,朝廷於廣州府設立船舶司,令宋王李成器為東南經略使,兼領船舶司,設衙收取海貿商稅,自此後,國庫漸漸豐盈,一改先前之窘狀。
挾此功,鎮國太平公主列朝封官,得封匡政一職。朝臣再以不符禮法,曆代公主皆無官職之類的理由反對,皆被李旦駁回,李旦言道,鎮國公主之功,非尋常公主可比,封賞自也該異於尋常,不如此,何以彰顯公主之功?如何顯示朕治國理政之決心?但有功,但於國於民有利,不論身份,隻要有良策,朕皆取之。
此話一出,朝臣皆不再反對。朝臣不反對了,太子李隆基孤木難支,自也不好再出頭反對,鎮國太平公主匡政一職坐實,為曆代公主入朝為官第一人。
這一切落定,已到年末,在元正到來之前,太平公主於府中舉行飲宴,慶賀升任匡政,雖未廣宴請賓朋,但也賀客如雲,各種賀禮堆積成山。
太平公主有感於皇帝的信重,所收賀禮分文未留,全都捐了出去,用於賑濟年中受水旱之災的各州災民,又嚴管門下官員,很是懲治了幾個貪腐且官聲敗壞者,雖然做事依舊強勢,但所言所行卻有了章法,一時間,風評大好,很是給自己和皇帝漲了臉麵和聲望。
朝臣們見狀,對她一個公主入朝做官,也都捏著鼻子認了,隻是,做官自然有做官的規矩,此時禦史頗有風骨,太平公主既然做了官,為了不讓禦史盯上,自然再不能如過去做公主那般放縱,言行倒也收斂了不少,朝野風評漸佳。
而李旦,在朝中有了太平公主與張昌宗等人的支持,以平衡太子的勢力,手中漸漸掌握更多實權,大勢初成。太子李隆基見狀,也收斂姿態,在皇帝麵前更加恭順,再不複過去的強勢,朝中局勢漸趨平衡。
太平公主嚐到做實事的甜頭,對張昌宗倚重更盛,張昌宗對太平公主影響日深,兩人互敬互重,在朝中聯手,頗有相得益彰之勢。
一切似乎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雖然不如過去那般肆意,但是,聲望更隆是事實,太平公主雖然偶爾也會覺得這樣不痛快,但是,大事麵前,些許的不痛快,忍一忍也過去了。隻是,閑下來與薛崇胤通信時候,不免感歎兩句張昌宗的長進——
往常張昌宗做事,總喜歡有備無患,擅長以周密的準備取勝,但這次籌劃太平公主出任匡政一事上,顯露的掌握人心的手段,卻是前所未有的。
母子倆兒不免一塊兒感歎,若論對人心的掌握與判斷,還是已經亡故的上官更為精通。薛崇胤還評判道,張昌宗這次的手段,更像是結合了他師父與他自己兩個人的手段,單隻一人的手段是無法做到這等結果的,張昌宗不愧是上官的好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