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放手,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在我們的孩子成長的過程之中,最讓我們感到懊惱的,也許就是孩子的對抗行為。我們有的時候會認為,孩子這樣做分明就是有意與我們過不去。其實這種認識是不對的。孩子對你表現對抗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其獨立意識發展的結果。
兩歲以前的孩子往往都很聽話、很合作,這是因為這時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和外界有多大的區別。隨著自主意識的發展,孩子對自己的小天地有了全新的認識,小腳丫一下地就想邁步行進。這就是自我走向獨立的開始。當孩子高舉著獨立的旗幟,家庭的寧靜也將被打破了。
孩子的行為似乎正在說:“我有自己的手腳,我有自己的頭腦。”但是如果我們根本不懂孩子心理發展的過程,對此,我們完全沒有足夠的認識,可能就會對孩子的行為表示反感:明明是一個很聽話的孩子,怎麼突然變得如此不可理喻?
事實上,這個時候,即便我們不給孩子反抗的機會,孩子也會無所畏懼和毫不疲倦地創造機會來反抗我們,以表現自我存在的獨立性。孩子隻有在獨立的實踐中才能獲得自主的感受。這種感受很重要,它能夠讓孩子自信成長。在這種感受裏,孩子好像在說:“為了發現自己,我必須蔑視你們。我一定要證實自己的真實存在。”
麵對孩子如此自我的行動,我們或許會很困惑:“如果我接受了他的蔑視,那豈不是在教孩子不尊重人嗎?”於是我們決定要幹涉孩子的行為,希望讓他趕緊學會尊重他人。然而事實上,孩子以後尊重他人的能力,首先來自於他目前自尊的能力。此時,孩子們首要的心理發展需求,便是形成自我意識。
有個家長給兒子播放結婚的錄像,結果兒子一邊看一邊哭,然後說:“那裏邊怎麼沒有我呀,我要看有我的!”
聽到孩子這樣說,或許有的人會覺得這孩子太自我了,要改正他這種自大的行為,免得以後失去謙虛的心。可是這樣的做法並不恰當。如果你這樣做了,那將有可能導致孩子的自尊出現問題。我們必須明白一點,孩子需要認識到自我的存在。
幼兒園午飯時間,有個小女孩對老師說:“老師,我討厭吃香菇,可以剩下嗎?”老師:“可以是可以,不過你看華華同學就是愛吃香菇,才長這麼可愛的哦。是不是,華華同學?”叫華華的小女孩卻不同意老師的說法,她很堅定地搖頭,一本正經地說:“沒有,我是天生就這麼可愛的。”
看看這個小故事,難道你不覺得孩子其實挺自信的嗎?所以不要嫌棄孩子的自我表現,這是很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
【好爸爸導航】
我們在教育孩子,還是在培養另一個自己?很多爸爸很容易把自己的意誌投射到孩子身上。其實,這對於孩子是不公平的,孩子也有權利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做爸爸的是不能複製貝多芬、達·芬奇、愛因斯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