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雲淡,滿世界的遼闊。村莊掩映在綠色的蒼茫裏,小風呼呼刮著。空曠裏,我孤零零地戳在荒郊野地,心中滿是恐懼。我朝著那些背影,高聲呼喊,可是聲音一出口,就被風撕扯得顫顫巍巍,柳絮一般飛得無影無蹤。我又急又怕,差點哭出聲來。那個時候,我已經知道了“絕望”。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後麵終於趕上來倆人,都是沈莊的爺們兒,好像一個堂叔一個堂哥。見到我的狼狽相,他們哈哈大笑,然後輪換背著我往前走。那一幕很難忘記。後來,每當讀到《紅樓夢》第一回,其中寫道“正當嗟悼之際,俄見一僧一道遠遠而來”,不知怎麼,我就會浮想到多年前那兩個背我行走的人。情與景,遠與近,幻與實,有時候就像那一眼望不到邊的無垠的平原,天地相接,雄渾蒼蒼,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夢與現實,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世界。

那時的雨天,鄉人買不起膠鞋,極少出門。需要出門時,就穿“泥機子”。“泥機子”,像一個小板凳似的,用麻繩綁在腳上,方便地出入水地。也有年輕人不愛綁一個沉重的“泥機子”,而是在泥地裏踩高蹺。踩高蹺走來走去,打打鬧鬧的,是那時鄉村的時髦,像現在的年輕人溜旱冰,瀟灑自如。

下午再去學校時,我們每人帶了一塊磚,也有帶半截的。滿莊的屋子都是泥坯房,用磚極少,能用磚砌半截牆的人家寥寥無幾,因此,想找幾塊破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聚在村頭,轟轟烈烈地去上學。把磚一塊塊隔開鋪在被水淹的低窪路麵,連綴成一條長長的小路。遠遠看去,就像用一塊瓦片旋在水麵上濺出的一朵朵波紋浪花。

課桌,是泥巴壘的,堤壩一樣,長長的,可以並排坐五六個學生。椅子,是泥墩子。這些“桌椅”建成久遠,被一茬茬學生的屁股磨得光滑鋥亮。

宋代大文豪歐陽修知潁,愛潁州的“民淳訟簡”“土厚水甘”,將潁州視為第二故鄉,作為致仕養老之地。時隔千年,我仍然感受到了歐陽修心目中那種“風氣和”的淳樸與餘韻。在潁州鄉村度過的那一段人生最初的時日,讓我念念難忘,那種溫暖、寧靜、安詳的情態,以後再也不會遇到了吧?!

學習很輕鬆,會讀會寫課本上那些字就行。周老師的鄉音很重,他的不可避免的濃重鄉音帶進了教學,流“毒”不淺。國家的“國”,他念成“乖”。該學拚音時,周老師說他也不會,就不教了。結果,從小學到初中畢業,因為不會拚音,我每次考試的那五六分總是丟掉。拚音在我麵前成了一座山,困擾多年。直到上了中師,學了拚音,我才恍然大悟,拚音其實並不難啊!那個期末考試,隻報聽寫,不考拚音,算術記不得考什麼了,反正兩門課,我都考了一百分。暑假過後,第二個學期(那時一個學年是從年頭至年尾),我轉學到了父親所在工廠的子弟學校。一天上課,班主任易老師讓我回答問題,我站起來,老老實實告訴她:“我不會。”結果引得同學哈哈大笑。易老師嚴肅地批評他們:你們笑啥?你們的學習成績都比不過他呢。我汗顏,易老師哪裏知道我那兩個一百分的真正內涵呢?後來我終於知道,同學們笑我的原因:那時的學生,回答不出問題,都是低著腦袋,站著,一聲不吭,等待老師發配,唯有我初來乍到,實話實說,鄉巴佬一般。此後,我也學會低頭,站著沉默。現在想想,風氣、風俗或一些生活的潛規則,不知不覺,卻時刻籠罩在身邊,影響力其實挺大。

天高雲淡,滿世界的遼闊。村莊掩映在綠色的蒼茫裏,小風呼呼刮著。空曠裏,我孤零零地戳在荒郊野地,心中滿是恐懼。我朝著那些背影,高聲呼喊,可是聲音一出口,就被風撕扯得顫顫巍巍,柳絮一般飛得無影無蹤。我又急又怕,差點哭出聲來。那個時候,我已經知道了“絕望”。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後麵終於趕上來倆人,都是沈莊的爺們兒,好像一個堂叔一個堂哥。見到我的狼狽相,他們哈哈大笑,然後輪換背著我往前走。那一幕很難忘記。後來,每當讀到《紅樓夢》第一回,其中寫道“正當嗟悼之際,俄見一僧一道遠遠而來”,不知怎麼,我就會浮想到多年前那兩個背我行走的人。情與景,遠與近,幻與實,有時候就像那一眼望不到邊的無垠的平原,天地相接,雄渾蒼蒼,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夢與現實,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世界。

那時的雨天,鄉人買不起膠鞋,極少出門。需要出門時,就穿“泥機子”。“泥機子”,像一個小板凳似的,用麻繩綁在腳上,方便地出入水地。也有年輕人不愛綁一個沉重的“泥機子”,而是在泥地裏踩高蹺。踩高蹺走來走去,打打鬧鬧的,是那時鄉村的時髦,像現在的年輕人溜旱冰,瀟灑自如。

下午再去學校時,我們每人帶了一塊磚,也有帶半截的。滿莊的屋子都是泥坯房,用磚極少,能用磚砌半截牆的人家寥寥無幾,因此,想找幾塊破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聚在村頭,轟轟烈烈地去上學。把磚一塊塊隔開鋪在被水淹的低窪路麵,連綴成一條長長的小路。遠遠看去,就像用一塊瓦片旋在水麵上濺出的一朵朵波紋浪花。

課桌,是泥巴壘的,堤壩一樣,長長的,可以並排坐五六個學生。椅子,是泥墩子。這些“桌椅”建成久遠,被一茬茬學生的屁股磨得光滑鋥亮。

宋代大文豪歐陽修知潁,愛潁州的“民淳訟簡”“土厚水甘”,將潁州視為第二故鄉,作為致仕養老之地。時隔千年,我仍然感受到了歐陽修心目中那種“風氣和”的淳樸與餘韻。在潁州鄉村度過的那一段人生最初的時日,讓我念念難忘,那種溫暖、寧靜、安詳的情態,以後再也不會遇到了吧?!

學習很輕鬆,會讀會寫課本上那些字就行。周老師的鄉音很重,他的不可避免的濃重鄉音帶進了教學,流“毒”不淺。國家的“國”,他念成“乖”。該學拚音時,周老師說他也不會,就不教了。結果,從小學到初中畢業,因為不會拚音,我每次考試的那五六分總是丟掉。拚音在我麵前成了一座山,困擾多年。直到上了中師,學了拚音,我才恍然大悟,拚音其實並不難啊!那個期末考試,隻報聽寫,不考拚音,算術記不得考什麼了,反正兩門課,我都考了一百分。暑假過後,第二個學期(那時一個學年是從年頭至年尾),我轉學到了父親所在工廠的子弟學校。一天上課,班主任易老師讓我回答問題,我站起來,老老實實告訴她:“我不會。”結果引得同學哈哈大笑。易老師嚴肅地批評他們:你們笑啥?你們的學習成績都比不過他呢。我汗顏,易老師哪裏知道我那兩個一百分的真正內涵呢?後來我終於知道,同學們笑我的原因:那時的學生,回答不出問題,都是低著腦袋,站著,一聲不吭,等待老師發配,唯有我初來乍到,實話實說,鄉巴佬一般。此後,我也學會低頭,站著沉默。現在想想,風氣、風俗或一些生活的潛規則,不知不覺,卻時刻籠罩在身邊,影響力其實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