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信息時代,抓住機遇(1 / 2)

由這段故事看來,一個人能否成功,固然要靠天才和努力,但善於創造時機,及時把握時機,不因循、不觀望、不退縮、不猶豫,想到就做,有嚐試的勇氣,有實踐的決心,這許多因素加起來才可以造就一個人的成功。所以,盡管說,有人的成功在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但認真想來,這偶然的機會能被發現,被抓住,而且被充分利用,卻又決不是偶然的。

因循等待是人們失敗的最大原因,所以“弱者等待時機,強者創造時機”。所謂“創造時機”,不過是在萬千因子運行之間,努力加上自己的這萬千分之一的力量,希圖把“機會”的運行造成有利於自己的一刹那而已。林語堂博士的故事,可以說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另外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有位知名哲學家,天生一股特殊的文人氣質。某天,一個女子來敲他的門,她說:“讓我做你的妻子吧!錯過我,你將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哲學家雖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說:“讓我考慮考慮!”

事後,哲學家用一貫研究學問的精神,將結婚和不結婚的好壞所在分別列下來,發現好壞均等,真不知該如何抉擇。於是,他陷入長期的苦惱之中,無論他找出什麼新的理由,都隻是徒增選擇的困難。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我該答應那女人的請求。

哲學家來到女人的家中,問女人的父親:“你的女兒呢?請你告訴她,我考慮清楚了,我決定娶她為妻!”女人的父親冷漠地回答:“你來晚了十年,我女兒現在已是三個孩子的媽了!”

哲學家聽了,整個人幾乎崩潰,他萬萬沒想到,他向來引以為傲的哲學頭腦,換來的竟是一場悔恨。爾後,哲學家抑鬱成疾,臨死前,隻留下一段對人生的批注——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猶豫”,後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後悔”。

機會是在紛紜世事之中的許多複雜因子,在運行之間偶然湊成的一個有利於你的空隙。這個空隙稍縱即逝,所以,要把握時機確實需要眼明手快地去“捕捉”,而不能坐在那裏等待或因循拖延。

西諺說:“機會不會再度來叩你的門。”徘徊觀望是我們成功的大敵。許多人都因為對已經來到麵前的機會沒有信心,而在猶豫之間把它輕輕放過了。有車搭則搭車,無車搭則走路,抄近路,或騎摩托,甚至自行車,要不就走過去。去不得雁蕩山,也不必痛苦和嫉妒,趕緊修正目標,不妨去天姥山、武夷山。條條道路通羅馬,一路風塵自瀟灑。

簡言之,要快速,要有節,要有度,要機智,會應變。

由這段故事看來,一個人能否成功,固然要靠天才和努力,但善於創造時機,及時把握時機,不因循、不觀望、不退縮、不猶豫,想到就做,有嚐試的勇氣,有實踐的決心,這許多因素加起來才可以造就一個人的成功。所以,盡管說,有人的成功在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但認真想來,這偶然的機會能被發現,被抓住,而且被充分利用,卻又決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