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時雲貴總督張鶴鳴路經此橋,嘉鏡之行,憐鏡之死,曾親題“葛鏡橋”三字刻石於橋頭。並撰《葛鏡橋碑記》雲:“夫鏡一匹夫耳,非有陶朱、猗頓之富,建橋一念,至死不移,計費不下五六千金,前後三十年,功始成此,其從容樂善,不吝不倦,豈世俗人所能企其萬一者!”
“不吝”者,慷慨之義也;“不倦”者,奮鬥之誌也;“從容樂善”者,古道熱腸之美德也。正是這精神,這意誌,這美德,使得麻哈江之驛路“古道”,新添了一段“熱腸”——一段跨水擔山、聯結東西兩岸的“熱腸”。由此,古驛道的脈絡得以貫通,天涯斷腸人的愁懷得以慰藉,祭祀的香火得以在橋頭繚繞,聯翩的美談、佳話得以在民間傳揚。
葛鏡橋又俗稱“豆腐橋”,一方麵是因為所用料石皆方整勻稱,狀似豆腐,另一方麵也源自一則遐邇皆聞的傳說:時在福泉山修道的仙人張三豐,感念葛鏡為修橋而嘔心瀝血、形容枯槁,遂托夢平越城內百姓每家磨豆腐一廂置於門外,令山神土地星夜運往江邊工地備用,張三豐親自化豆腐為料石,助其在洪水到來之前將橋建成。
傳說雖屬子虛烏有,曆代文人題詠卻是實在而又擁擠。
雲貴總督張鶴鳴立馬橋頭,讚它是:“英雄萬代滄桑改,功德千年姓字題?百尺長虹搖碧影,九溪煙霞帶晴霓。”
貴州巡撫郭子章望空遙拜,讚它是:“麻哈江頭鎖碧波,知君幾度布金多?三春重壓雷霆吼,萬裏如從枕席過。”
崇禎年間平越舉人戴崇召,青衫竹杖,攜酒而來,讚它是:“三十年持一誌,再挫競成功。安得希賢者,專精似葛公。”
明末清初著名詩僧錢邦豈,芒鞋破缽,踏歌而至,讚它是:“五丁鑿險支飛閣,八柱淩空架玉虹。走石秦鞭今始見,驅神夏鐸此為雄。”
民國年間還有丁尚固,朱扶樞、劉增禮等多位騷人墨客為之慨然揮毫……
橋的結實韻腳,響亮地押在了山水的結合部,曆史的唇舌間。於是,橋頭又便有了“三元閣”的建築,有了“葛鏡廟”的鍾鳴,有了踞崖而立的詩碑,有了慕名而來的荒煙蔓草、野樹雜花的安家落戶。
三
抗日戰爭時期,唐山工程學院與北平鐵道管理學院相繼內遷福泉(又稱平越),並曾一度合並為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史稱“平越交大”。自1939年春至1945年春,交大師生的琅琅書聲,在福泉上空一響就是六年。
葛鏡橋就在縣城近郊兩千五百米處,它既是交大師生散步流連的好去處,又是他們教學實習的好課堂。同是修橋鋪路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交大師生與葛鏡橋有著一種近乎天然的聯係。師生們平時以書為橋,閑暇時則以橋為書。一邊是鐵肩擔道義的古代名橋,一邊是妙手著文章的現代學子,兩方麵的遇合,便生動了許多朝暉夕嵐,炎夏寒冬。
其時雲貴總督張鶴鳴路經此橋,嘉鏡之行,憐鏡之死,曾親題“葛鏡橋”三字刻石於橋頭。並撰《葛鏡橋碑記》雲:“夫鏡一匹夫耳,非有陶朱、猗頓之富,建橋一念,至死不移,計費不下五六千金,前後三十年,功始成此,其從容樂善,不吝不倦,豈世俗人所能企其萬一者!”
“不吝”者,慷慨之義也;“不倦”者,奮鬥之誌也;“從容樂善”者,古道熱腸之美德也。正是這精神,這意誌,這美德,使得麻哈江之驛路“古道”,新添了一段“熱腸”——一段跨水擔山、聯結東西兩岸的“熱腸”。由此,古驛道的脈絡得以貫通,天涯斷腸人的愁懷得以慰藉,祭祀的香火得以在橋頭繚繞,聯翩的美談、佳話得以在民間傳揚。
葛鏡橋又俗稱“豆腐橋”,一方麵是因為所用料石皆方整勻稱,狀似豆腐,另一方麵也源自一則遐邇皆聞的傳說:時在福泉山修道的仙人張三豐,感念葛鏡為修橋而嘔心瀝血、形容枯槁,遂托夢平越城內百姓每家磨豆腐一廂置於門外,令山神土地星夜運往江邊工地備用,張三豐親自化豆腐為料石,助其在洪水到來之前將橋建成。
傳說雖屬子虛烏有,曆代文人題詠卻是實在而又擁擠。
雲貴總督張鶴鳴立馬橋頭,讚它是:“英雄萬代滄桑改,功德千年姓字題?百尺長虹搖碧影,九溪煙霞帶晴霓。”
貴州巡撫郭子章望空遙拜,讚它是:“麻哈江頭鎖碧波,知君幾度布金多?三春重壓雷霆吼,萬裏如從枕席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