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妖記》捉的是我們心中的妖
年初看過《智取威虎山》之後,就沒看電影。這幾天北京濕度大,肩周炎犯了,疼得厲害,無事可做,本想去看《大聖歸來》,沒想到全在放《捉妖記》。無奈看了《捉妖記》,看完以後忍不住要寫幾句影評。
《捉妖記》是將中國元素和新電影技術成功融合的傑作,之前我們對國外的外星人類型的影片和機器人類型的影片拍手叫好,也有一些模仿拍的影視,但基本屬於鸚鵡學舌,缺乏創新。而《捉妖記》將中國文化的“妖”作為和外星人、機器人一樣充滿奇幻色彩的作為故事的主角,自然會有了鮮明的本土元素。之前也有通過聊齋和西遊之類的改造來展現人與妖的複雜關係,尤其是《大話西遊》之後顛覆了傳統文化中妖的固定印象。妖的人格化、人性化,開始和好萊塢電影中外星人、機器人的人格化、人性化一樣,讓觀眾同情、憐憫。
和好萊塢中那些外星人、機器人不一樣的是,《捉妖記》裏麵首先將妖自然化,妖也是自然生態的一種存在,還是一種弱勢存在。電影的後部分全妖席的場景,讓我們想起了百雞宴、全鴨席、全鱔席、全魚席等似曾相識的宴席,而生吃妖腦的細節更是對生吃猴腦的全盤克隆。這是對美食的解構,也是對人類貪婪惡性的批判。妖的悲劇,也是自然生態的悲劇。
當然妖的世界,也不是理想的世界,也是充滿陰謀、殺戮、恐怖的境地。小妖胡巴在母親繈褓中就遭受追殺,生下來之後,更是命運淒慘,一直在斷頭台邊緣晃動。而造成這一切罪惡的凶手,居然是那個假扮人形的葛千戶,葛千戶販妖、殺妖、吃妖,原以為是人類的敗類,沒想到自己居然就是一個妖孽。這一筆寓意深刻,折射出現實中那些腐敗分子,剛在主席台上高聲做過反腐報告,接著就被紀委帶走了。這些天天喊著捉妖的妖啊!
當然《捉妖記》不是一部政治電影,它的娛樂性、喜劇性是主打,尤其吻合年輕一代的觀賞心理,特別是80後的年輕人的心理的疼在電影裏會找到共鳴。白百合扮演的霍小嵐一改她以前玉女的形象,扮演了一個女漢子的形象,而井柏然扮演的宋天蔭則是一個暖男,會縫紉、做飯,還是胡巴的奶爸,甚至會代孕、生孩子,這種性別錯亂造成的戲劇效果在生活中也是司空見慣。至於電影中反複出現渲染的生殖恐懼,對80後也是一種隱痛。
我們的痛,就是那些雜草叢生的妖,我們心中的鬼,就是那些要捉的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