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百年樹,讀萬卷書,是我的理想,想孔夫子曾在滿是杏樹的林中築壇講學,那是何等的景色?我要是能在一棵樹下與樹一起聽夫子的布道多好,過一種傍樹而居的生活,過一種樹下弦歌不輟的生活,那是幸福的。我猜夫子是愛樹的人,等他死後,他的學生,把家鄉的樹都帶來,一棵一棵都栽種到老師墓地的四周來拱衛夫子,如一個個垂手侍立的學生,等待夫子的耳提麵命。有姓李的李樹,有姓白的白杜,有姓杜的杜仲,這些樹如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

在我的老家,過去是把有些年歲的樹當作有神靈存在的象征,有的樹被纏繞上紅的綢布,擺上香案,誰家有了病災都會到樹下禱告,一年四季樹下香火不斷。我想那是供奉的神嗎?毋寧是供奉的綠,是對樹的敬畏與崇拜,入骨入髓。

不輕易毀掉一株樹,不輕易折斷樹上的一根枝條,這不是迷信,是一種道德的高坡。

多年前我曾讀到一個樹的故事,我感到另一種文化的高度如烙鐵鐫刻在我的內心,時時讓我反顧,那是一株紅杉樹,紅杉樹是跟恐龍一個時代的植物。那是一株有十八層樓高的紅杉樹,長在美國,人們為她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月亮。然而一家叫作太平洋木材的公司卻決定,為了經濟利益,砍掉她。

就在這時候,一個叫朱麗婭·希爾的少女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止:她要把這棵已經有一千歲的紅杉當作自己的家。她爬上去,在這棵樹的頂端搭了一個離地60米的平台,那就是家了。在兩年的時間裏,女孩風餐露宿,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樹人”有巢氏。人們給她取了詩意的名字——“月亮上的蝴蝶”。但是詩意的背後卻是長達738天的守望與抗爭,木材公司的冷漠,使得這個美麗的女孩被擱置在大樹上兩年,吃住在樹上,拉撒在樹上,洗漱在樹上,即使冬季,即使炎暑,最恐懼的是颶風來臨,她經常是用安全繩把自己牢牢地拴在樹上。人們為女孩的舉動所感動,大家從四麵八方趕來,聲援她,支持她,人們為女孩的舉動所震撼,但我有時就環顧自己的周遭,我們有這樣的女子嗎?有這樣的舉止嗎?我們也有很多的勇士,多的是到珠峰到沙漠的死亡地帶,但很少就為了身邊的一棵樹,一座建築,拚卻了身家性命,如果是有人用自己的身軀去擋一棵樹被砍伐,一座老屋被扒去,很可能被看作瘋子,被看成異類。

其實,這是一種對生命的呼應,對生命的嗬護,對我們人類早已犯下的錯誤的救贖。樹是對我們有恩的,如乳汁,我們往往忘卻了,正如我們不再記得乳汁的味道。如果沒有了樹,那大地上還能有什麼存留呢?樹沒了,水怎麼能涵養土地?沒有了樹,鳥怎能築巢,氧氣怎能孵出?沒有了綠色,沒有了水流,我們的腳下還有什麼?

傍百年樹,讀萬卷書,是我的理想,想孔夫子曾在滿是杏樹的林中築壇講學,那是何等的景色?我要是能在一棵樹下與樹一起聽夫子的布道多好,過一種傍樹而居的生活,過一種樹下弦歌不輟的生活,那是幸福的。我猜夫子是愛樹的人,等他死後,他的學生,把家鄉的樹都帶來,一棵一棵都栽種到老師墓地的四周來拱衛夫子,如一個個垂手侍立的學生,等待夫子的耳提麵命。有姓李的李樹,有姓白的白杜,有姓杜的杜仲,這些樹如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

在我的老家,過去是把有些年歲的樹當作有神靈存在的象征,有的樹被纏繞上紅的綢布,擺上香案,誰家有了病災都會到樹下禱告,一年四季樹下香火不斷。我想那是供奉的神嗎?毋寧是供奉的綠,是對樹的敬畏與崇拜,入骨入髓。

不輕易毀掉一株樹,不輕易折斷樹上的一根枝條,這不是迷信,是一種道德的高坡。

多年前我曾讀到一個樹的故事,我感到另一種文化的高度如烙鐵鐫刻在我的內心,時時讓我反顧,那是一株紅杉樹,紅杉樹是跟恐龍一個時代的植物。那是一株有十八層樓高的紅杉樹,長在美國,人們為她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月亮。然而一家叫作太平洋木材的公司卻決定,為了經濟利益,砍掉她。

就在這時候,一個叫朱麗婭·希爾的少女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止:她要把這棵已經有一千歲的紅杉當作自己的家。她爬上去,在這棵樹的頂端搭了一個離地60米的平台,那就是家了。在兩年的時間裏,女孩風餐露宿,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樹人”有巢氏。人們給她取了詩意的名字——“月亮上的蝴蝶”。但是詩意的背後卻是長達738天的守望與抗爭,木材公司的冷漠,使得這個美麗的女孩被擱置在大樹上兩年,吃住在樹上,拉撒在樹上,洗漱在樹上,即使冬季,即使炎暑,最恐懼的是颶風來臨,她經常是用安全繩把自己牢牢地拴在樹上。人們為女孩的舉動所感動,大家從四麵八方趕來,聲援她,支持她,人們為女孩的舉動所震撼,但我有時就環顧自己的周遭,我們有這樣的女子嗎?有這樣的舉止嗎?我們也有很多的勇士,多的是到珠峰到沙漠的死亡地帶,但很少就為了身邊的一棵樹,一座建築,拚卻了身家性命,如果是有人用自己的身軀去擋一棵樹被砍伐,一座老屋被扒去,很可能被看作瘋子,被看成異類。

其實,這是一種對生命的呼應,對生命的嗬護,對我們人類早已犯下的錯誤的救贖。樹是對我們有恩的,如乳汁,我們往往忘卻了,正如我們不再記得乳汁的味道。如果沒有了樹,那大地上還能有什麼存留呢?樹沒了,水怎麼能涵養土地?沒有了樹,鳥怎能築巢,氧氣怎能孵出?沒有了綠色,沒有了水流,我們的腳下還有什麼?

樹是一種生命,也是一種曆史的記憶,我知道桓溫北征的時候,對樹的感慨中的愴然,“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琊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萬物皆流,無物常住,時空錯置,人樹俱老,青壯與白發,這巨大的反差都在“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八個字裏袒露無疑。《詩經》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不是詩句,是心頭的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