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試驗:把被試者分為兩組,同看一張照片,接著將兩組人分開。心理學家告訴甲組的人,這是一個屢教不改的罪犯;而告訴乙組的人,這是位著名的科學家。然後要求所有的被試者根據相片上那個人的外貌來分析其性格特征。
結果甲組絕大部分的人都對照片進行了極為惡劣的言辭描述,而乙組則恰恰相反,他們大多數都在讚美。麵對相片中同樣深陷的眼睛和高聳的額頭,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描述。甲組說:“深陷的眼睛隱藏著險惡,高聳的額頭表明了他死不悔改的決心。”而乙組則說:“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維深邃,高聳的額頭說明了科學家探索的意誌。”
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在人們的頭腦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左右著人們在後繼了解過程中的態度傾向。也就是說,如果在第一印象中,你得到了對方的肯定,那麼在接下來的交往過程中,對方會更多偏向發掘你具有美好意義的品質。假如你在對方的第一印象中是否定的,那麼很不幸,接下來對方會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你的短處,而且對方還會越來越厭惡你。
為了讓人們信任自己,為了更好地實施罪惡的欺詐行為,騙子們總是費盡心機地炮製自己的形象,事實上幾乎所有的騙子給人的第一印象都比較好,往往都以真誠、厚道的形象出現,而且他們的說辭和表演總是眩人耳目,卻深入人心。
在茫茫的夏夜,雌性螢火蟲通過發出熒光吸引雄性螢火蟲,可惜在美麗的熒光掩蓋之下的往往是罪惡的企圖,這些被誘惑來的雄性螢火蟲以為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卻不知道交配之後,等待它們的結局是死亡——被雌性螢火蟲吃掉!在FBI看來,那些騙子們製造出自己的真誠厚道的形象,就如同雌性螢火蟲發出的熒光。
在FBI了解的重大騙局當中,沒有一個騙子會忽略自己的形象,他們每個人都刻意偽裝自己,他們的言談舉止、衣著打扮等無一不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給人留下一個好的第一印象。
於是,欺騙、謊言和罪惡穿著華麗的衣裙、戴著絢麗的花環來到了人們的麵前。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社會經驗匱乏、認識能力不強、容易被花言巧語所迷惑的人,特別是一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們,常常因為這樣而被欺騙。
FBI認為,在現實的交往中,一見如故、一見鍾情之類的事情其實並不可靠,這些事情大多是首因效應的心理規律在作祟。你遇到這樣的事情,可以選擇相信對方,或不相信對方。但如果選擇相信對方,那麼你就要祈禱對方並沒有欺騙你。不過,FBI建議你不要完全放鬆自己,還是保持警惕為妙。
除了首因效應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心理規律,同樣值得大家注意,這些心理規律也會被一些騙子們利用。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試驗:把被試者分為兩組,同看一張照片,接著將兩組人分開。心理學家告訴甲組的人,這是一個屢教不改的罪犯;而告訴乙組的人,這是位著名的科學家。然後要求所有的被試者根據相片上那個人的外貌來分析其性格特征。
結果甲組絕大部分的人都對照片進行了極為惡劣的言辭描述,而乙組則恰恰相反,他們大多數都在讚美。麵對相片中同樣深陷的眼睛和高聳的額頭,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描述。甲組說:“深陷的眼睛隱藏著險惡,高聳的額頭表明了他死不悔改的決心。”而乙組則說:“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維深邃,高聳的額頭說明了科學家探索的意誌。”
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在人們的頭腦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左右著人們在後繼了解過程中的態度傾向。也就是說,如果在第一印象中,你得到了對方的肯定,那麼在接下來的交往過程中,對方會更多偏向發掘你具有美好意義的品質。假如你在對方的第一印象中是否定的,那麼很不幸,接下來對方會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你的短處,而且對方還會越來越厭惡你。
為了讓人們信任自己,為了更好地實施罪惡的欺詐行為,騙子們總是費盡心機地炮製自己的形象,事實上幾乎所有的騙子給人的第一印象都比較好,往往都以真誠、厚道的形象出現,而且他們的說辭和表演總是眩人耳目,卻深入人心。
在茫茫的夏夜,雌性螢火蟲通過發出熒光吸引雄性螢火蟲,可惜在美麗的熒光掩蓋之下的往往是罪惡的企圖,這些被誘惑來的雄性螢火蟲以為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卻不知道交配之後,等待它們的結局是死亡——被雌性螢火蟲吃掉!在FBI看來,那些騙子們製造出自己的真誠厚道的形象,就如同雌性螢火蟲發出的熒光。
在FBI了解的重大騙局當中,沒有一個騙子會忽略自己的形象,他們每個人都刻意偽裝自己,他們的言談舉止、衣著打扮等無一不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給人留下一個好的第一印象。
於是,欺騙、謊言和罪惡穿著華麗的衣裙、戴著絢麗的花環來到了人們的麵前。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社會經驗匱乏、認識能力不強、容易被花言巧語所迷惑的人,特別是一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們,常常因為這樣而被欺騙。
FBI認為,在現實的交往中,一見如故、一見鍾情之類的事情其實並不可靠,這些事情大多是首因效應的心理規律在作祟。你遇到這樣的事情,可以選擇相信對方,或不相信對方。但如果選擇相信對方,那麼你就要祈禱對方並沒有欺騙你。不過,FBI建議你不要完全放鬆自己,還是保持警惕為妙。
除了首因效應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心理規律,同樣值得大家注意,這些心理規律也會被一些騙子們利用。
(1)標簽效應。我們常常會有為人貼標簽的心理,騙子利用這一點,冒充各種權威、知名人物,打著嚇人的招牌和迷人的頭銜使人信以為真。這樣的騙術很容易讓社會經驗缺乏、辨別能力低下且本身虛榮心強的人上當。
(2)近因效應。這是指過多地依賴最近的表現對人做出評價,而不考慮他的全部曆史和一貫表現。有人被多年未見的朋友欺騙,因為他對這名朋友的認識還停留在多年前的認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