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廟堂,寫江湖,也寫家常。歸有光、張岱都是寫家常的高手,後者更是了得。王祥夫對柴米油鹽興味很濃,愛寫家常,文字裏有道也有禪。在他看來,“家常之所以好,是有人性人心在裏邊”。有一年他去湖南好長時間才回來,母親高興極了,炒了菜又問他,喝酒嗎?他說喝,母親忙給他倒酒,才喝三杯,母親便說喝酒不好要少喝,他放下杯子,母親笑了,說離家這麼久就再喝點兒……母親“又怕兒子喝,又想兒子喝”,我含著淚笑著讀完,這個細節怎麼也忘不了了!他還寫過母親的假牙、母親的吊蘭、母親蒸的饅頭、母親做的春餅。《畫芍藥記》裏提到父親:“芍藥開花的時候家大人會搬一把藤椅坐在芍藥那裏喝茶,既然時已入夏,父親穿一條淡米色派力士褲子,上邊是白府綢襯衫,人坐在那裏真是爽然好看。”一處閑筆,使這位在日本長到十八歲才回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經常穿著棕色皮夾克、掛著望遠鏡、背著雙筒獵槍去打獵,又愛在家裏做枯山水的“家大人”靈光一閃。

王祥夫筆下的家常,很博也很雜,學、識、才、情、趣味,糅合在一起。生活中許多名物,人們隻是見過、吃過、聽過、玩過,知其一,哪知其二其三。王祥夫好厲害,知之多,察之也詳,寫過:桃、櫻桃、杏子、蓖麻、黑魚、蝦、螺螄、田雞、灶雞、酒、醬、黍、黃米、山藥、冬瓜、藕、毛豆、豆腐、玉米、蕎麥、高粱、薺菜、寧武蘑菇、麻花、角黍、茄盒兒、漿水麵、羊雜割、南北油茶、鹹菜慈姑湯,還有梧桐、棕櫚、菖蒲、沙棘、竹器、紅湘妃、六道木、鐵如意、手風琴、吉他、荷花、牡丹、丁香、山茶、芍藥、天竺葵、眼鏡、傘、香、香道、胭脂、梅瓶、山子、拔步床、竹夫人、駱駝、蛤蟆、螻蛄、蜣螂、知了、蟈蟈、麻雀、貓、紅蜻蜓、硨磲、紫藤、豬鬃、酒瓶、甩子(拂塵)、硯瓦、毛筆、玉臂擱、琉璃咯嘣兒……

琉璃咯嘣兒晉南叫“圪棒棒”,我小時候也吹過,前年去古城一家民俗博物館,見到大同生產這種玩具的老照片,感到親切。讀了《玻璃樂器》引用的《波斯工藝美術史》上“以玻璃做吹器也”,才知道這種玩具的製作工藝,早在公元四五世紀就從波斯傳到東方大都會北魏平城了,一時思接千載!王祥夫喜歡香,寫作時會燒一點點沉香屑,文士的優雅,民間的情懷,繚繞筆端。我佩服他說的“民間香道”:夏天的“晚上,點一根艾草,既熏蚊子又聞香,我以為這便也是香道,民間的香道”。他還從原生態琥珀裏邊“無限的不可知”,悟出短篇小說寫作的妙諦。

和汪曾祺一樣,王祥夫也喜歡談吃。愛讀《隨園食單》《知堂談吃》《學人談吃》,在他眼裏,《隨園食單》比《隨園詩話》還要好。談吃的文章,有長篇散文《食小劄》,隨筆集《四方五味:中國民間飲食文化散記》,新出版的《青梅 香椿 韭菜花》有不少也是談吃的。我和幾個朋友還品嚐過他燒的一道新鮮的馬蘭頭,那是南方一位朋友給他快遞的。

古人寫廟堂,寫江湖,也寫家常。歸有光、張岱都是寫家常的高手,後者更是了得。王祥夫對柴米油鹽興味很濃,愛寫家常,文字裏有道也有禪。在他看來,“家常之所以好,是有人性人心在裏邊”。有一年他去湖南好長時間才回來,母親高興極了,炒了菜又問他,喝酒嗎?他說喝,母親忙給他倒酒,才喝三杯,母親便說喝酒不好要少喝,他放下杯子,母親笑了,說離家這麼久就再喝點兒……母親“又怕兒子喝,又想兒子喝”,我含著淚笑著讀完,這個細節怎麼也忘不了了!他還寫過母親的假牙、母親的吊蘭、母親蒸的饅頭、母親做的春餅。《畫芍藥記》裏提到父親:“芍藥開花的時候家大人會搬一把藤椅坐在芍藥那裏喝茶,既然時已入夏,父親穿一條淡米色派力士褲子,上邊是白府綢襯衫,人坐在那裏真是爽然好看。”一處閑筆,使這位在日本長到十八歲才回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經常穿著棕色皮夾克、掛著望遠鏡、背著雙筒獵槍去打獵,又愛在家裏做枯山水的“家大人”靈光一閃。

王祥夫筆下的家常,很博也很雜,學、識、才、情、趣味,糅合在一起。生活中許多名物,人們隻是見過、吃過、聽過、玩過,知其一,哪知其二其三。王祥夫好厲害,知之多,察之也詳,寫過:桃、櫻桃、杏子、蓖麻、黑魚、蝦、螺螄、田雞、灶雞、酒、醬、黍、黃米、山藥、冬瓜、藕、毛豆、豆腐、玉米、蕎麥、高粱、薺菜、寧武蘑菇、麻花、角黍、茄盒兒、漿水麵、羊雜割、南北油茶、鹹菜慈姑湯,還有梧桐、棕櫚、菖蒲、沙棘、竹器、紅湘妃、六道木、鐵如意、手風琴、吉他、荷花、牡丹、丁香、山茶、芍藥、天竺葵、眼鏡、傘、香、香道、胭脂、梅瓶、山子、拔步床、竹夫人、駱駝、蛤蟆、螻蛄、蜣螂、知了、蟈蟈、麻雀、貓、紅蜻蜓、硨磲、紫藤、豬鬃、酒瓶、甩子(拂塵)、硯瓦、毛筆、玉臂擱、琉璃咯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