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的漩渦,你陷進去了嗎
抱怨是一種惰性、一種推脫,企圖讓他人去承擔這個責任,這樣心裏就會覺得好受一點——我沒有能力改變,所以要抱怨。其實,抱怨隻是暫時的緩解,而“抱怨”會在“接受”之前攔起一道屏障,而不去“接受”是無法去“改變”的。當我們沒有能力去改變時,也就很悲哀地陷入了抱怨的漩渦之中。
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許多羈絆和束縛,我們所說的不抱怨,不是要大家無論遇見多難受的事情都沉默和閉嘴,而是要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許多問題都不應該稱之為問題,不把這些事情當回事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一件事情,你真不把它當回事的時候,它就沒什麼大不了的了。遇到不公,內心有憤怒時,就得這樣想:這件事情值得我花這麼大的氣力去計較嗎?當然,這取決於一個人的境界,取決於一個人的生活是大是小,也就是說,你還有沒有別的維持心理平衡的方式?
袁圓在學校裏學的是平麵設計,畢業後到一家公司的市場部任職。因為她剛畢業沒有工作經驗,經理就安排她給娜娜當助手,好盡快熟悉業務。娜娜應該算有經驗的老員工了,專門負責策劃和方案設計,袁圓很慶幸可以向這樣的老師學習。可是沒多久,她就發覺自己跟錯了師傅。娜娜盡管很有經驗,但經理或其他部門常對她的設計方案不滿意,要求她修改或者幹脆重做。每當這時,她總是不服氣,認為責任不在自己,都是對方或相關部門的工作沒有做到位,才導致自己的方案做不好的。比如,那次給一家健身中心設計會員卡,第一稿設計圖拿過去後,對方反饋太單調了,應該設計得時尚些,娜娜就抱怨銷售沒有事先帶她去跟客戶溝通。她認為簡潔大方的設計應該適合這類健身中心,但既然客戶喜歡花哨的,也就隻能照做了。第二稿設計圖送過去後,對方還是不滿意,覺得跟他們健身中心的風格不一致。為了幫助娜娜更好地了解他們的需求,他們還拿來以前的卡樣和其他宣傳品給她參考。對於客戶的這些具體提示,娜娜不但不感激,反而愈加生氣了,回來跟領導說:“從來沒有見過這麼麻煩的客戶,有什麼要求就不能一次說清楚。上次這麼要求,這次又那麼要求,反複無常,沒有品位。我不管了,誰有本事誰去做好了!”
其實,客戶並沒有什麼不對,隻有事先了解對方的喜好,主動溝通,逐步修改,才能做出令客戶滿意的方案。牢騷滿腹不僅使人頹唐,而且導致危險——它在給猛獸發信號:獵物就在你鼻子底下。如果能避免這些無謂的抱怨,接受現實,也許會收獲更大的財富。
有一對兄弟是做手工陶藝的,每年做一百多個陶罐,繪上精美的釉彩,做成美輪美奐的藝術品,然後用船運到一個海濱城市,換來一年的口糧,再回到小鎮上生活。這一年兄弟倆又出海了,快到岸邊的時候,海上起了狂風,惡浪滔天,掙紮著靠了岸後,發現一百多個罐子打得稀爛,成了一堆瓦礫。哥哥號啕大哭,我們一年的口糧錢怎麼辦?弟弟在哥哥哭泣的時候,一言不發地上岸考察,發現這個城市比想象的還要發達,房地產業蒸蒸日上,家家戶戶都買了新房正忙著裝修呢!弟弟回來的時候,拎了把大錘,把爛罐子砸得粉碎,對哥哥說:咱不賣罐子了,改賣馬賽克。最後,一船有著不規則圖案的大大小小的瓷片出現在集市上,快被人們搶瘋了。就這樣,兄弟倆得到的利潤比賣罐子多多了。
你看,這就是接受,並且改變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