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陶行知先生的《留別沈鈞儒先生》一首詩,很能說出這個意思,我現在就把它寫在這裏:
(一)
老頭,老頭!
他是中國的大老;
他是同胞的領頭。
他忘記了自己的頭,
要愛護別人的頭。
惟一念頭,
大家出頭。
(二)
老頭,老頭!
他是中國的大老;
他是戰士的領頭。
冒著敵人的炮火,
衝洗四十年的冤仇。
拚命爭取,
民族自由。
(三)
老頭,老頭!
他是中國的大老;
他是大眾的領頭。
他為老百姓努力,
勞苦功高像老牛。
誰害老頭?
大眾報仇。
(四)
老頭,老頭!
他是少年的領頭。
老年常與少年遊,
老頭沒有少年愁。
雖是老頭,
不像老頭。
在這首詩的後麵,陶先生還加有一段附注,也很值得介紹:
沈鈞儒先生,六十三歲的老翁,在上海領導救國運動,親自參加遊行示威,走四五十裏路,不覺疲倦。今年一·二八到廟行公祭滬戰無名英雄,我曾追隨先生參加遊行。現讀《永生》,見一照片,知為公祭五卅烈士之影,前排有個老少年,仔細看來,知道是先生,回寓即想寫一首詩表示敬意。但行色匆匆,詩思不定,到新加坡前一日才寫成。現飛寄先生清覽,並致聯合戰線敬禮。
這段附注裏的“老少年”三字,我覺得是形容沈先生的最好的名詞。沈先生這次在上海被捕之後,曾在捕房的看守所裏冰冷的水門汀上靜坐了一夜,——在那樣令人抖顫的一個寒夜裏!但是這種苦楚在他是絲毫不在乎的。自從我和沈先生同被拘捕以來,每看到他那樣的從容,那樣的鎮靜,那樣的隻知有國不知有自己的精神,我不由得受到了很深的感動,反顧我自己這樣年青人,為著愛國受些小苦痛,真算得什麼!這樣一來,我的心也就安定了許多。
沈先生有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都是很賢孝的,他們父子間的親愛,也是令人歆羨不置的;沈先生伉儷情愛極篤,他的夫人去世以後,他於慈父之外,還要兼著慈母的職務。他的大兒子是留學德國的醫生,二兒子是留學德國的土木工程師,他們兩位都在國內為社會服務了;三兒子在日本學習商業管理,四兒子在德國學習電機,女兒在金陵女大學理科。以沈先生的地位,盡可以做“老太爺”享福了,但是這位“老少年”為著救國運動,寧願含辛茹苦,拋棄他個人的一切幸福。
我們不但要學沈先生的為國犧牲的精神,還要學他的至誠的愛;他以至誠的愛愛他的子女,以至誠的愛愛他的祖國,以至誠的愛愛他的朋友,以至誠的愛愛他的同誌!我深深地感覺到沈先生的全部生命都是至誠的愛造成的!
我為著中華民族解放的前途,虔誠地為我們的“家長”祝福!
我覺得陶行知先生的《留別沈鈞儒先生》一首詩,很能說出這個意思,我現在就把它寫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