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這五個層次的需求與“為何而工作”相互對照的話,“為生活而工作者”滿足了生理與安全的需求:“為工作而工作者”滿足了社會與自尊的需求;“為理想而工作者”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
有人問企業家張國安成功的秘訣,他回答說:“選定一件事,就咬住不放。世界上成功的人,不是那些腦筋好的人,而是對一個目標咬住不放的人。”
張國安的話中談到了兩件事,其一是選定一個目標,其二是咬住不放。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巴黎埃菲爾鐵塔,當年,在打地基的時候,有一位報社的記者采訪打地基的工人,想知道他們對此項工作的看法。
第一名工人說:“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幹一天算一天。在我每天下班後,希望有一杯酒喝,就心滿意足了。”這名工人神態懶散,對興建鐵塔似乎沒什麼興趣,是個典型的“為生活而工作者”。
接著,記者碰到另一名忙碌的工人,也問他相同的問題。
這名工人擦了他滿頭的汗,便回答說:“我很珍惜這份工作,因為我一家五口就靠這份收入,所以我必須努力地工作,以養家活口,而且,我知道勤奮工作必獲上級的賞識,希望不久之後就會升級加薪。”這是個“為工作而工作者。”
記者又參訪了其他人,他碰到一名若有所思的工人,又問他同樣的問題。
第三工人看起來興致很高,慷慨激昂的回答說:“我正在興建一座世界最高的大鐵塔,這件工程完工之後,全世界的人都將慕名來參觀。能夠參與這樣一件偉大的工程,我覺得很榮幸,而且我的家人也以我為榮。”這是“為理想而工作”的典範。
我們從藝術的故事可以看出:三個領相同薪金、做相同工作的人,對工作的看法差異卻是如此之大,其原因就在於人生觀不同而已罷了。
現在,請問你是“為生活而工作”、“為工作而工作”,還是“為理想而工作”的人呢·要想讓目標達成,目標一經確立之後,就一定要心無旁騖,集中全部的精力,勇往直前。這是成功的必然步驟。
又有一則小故事:
有一個工頭與一個工人。這個工頭讓工人拿一支圓鍬,挖了一個深洞後,然後,他要工人爬出來,到別處挖另一個洞。當工人挖到某一深度後,工頭進洞檢視一番,不滿意地搖搖頭,要工人再到別處又挖了一個洞。
就這樣,周而複始,待挖到第五個洞時,工人實在忍不住了,他異常氣憤,並丟下圓鍬說:“挖?挖·挖?到底在挖什麼呀?我不幹了。”
工頭對工人的反應感到很訝異,他說:“你急什麼呢?我一直在找水管的破裂處啊?”
這時,工人的態度也軟了下來,說:“原來如此,你為何不早說呢?”他拿起圓鍬,繼續工作。
其實,在開始的時候,工頭為何不把挖洞的目的告訴那個工人呢?做任何事,首要之事就是一目標要明確。
如果把這五個層次的需求與“為何而工作”相互對照的話,“為生活而工作者”滿足了生理與安全的需求:“為工作而工作者”滿足了社會與自尊的需求;“為理想而工作者”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
有人問企業家張國安成功的秘訣,他回答說:“選定一件事,就咬住不放。世界上成功的人,不是那些腦筋好的人,而是對一個目標咬住不放的人。”
張國安的話中談到了兩件事,其一是選定一個目標,其二是咬住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