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冒險精神(1 / 1)

保持冒險精神

1990年,在溫布爾登舉行的網球錦標賽女子組半決賽中,16歲的前南斯拉夫選手塞萊絲與美國女選手津娜·加裏森對壘。隨著比賽的進行,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發現,塞萊絲的最大對手並非加裏森,而是她自己。賽後,塞萊絲垂頭喪氣地說:“這場比賽中雙方的實力太接近了,因此,我總是力求穩紮穩打,隻敢打安全球,而不敢輕易向對方進攻,甚至在加裏森第二次發球時,我還是不敢扣球求勝。”

而加裏林卻恰恰相反,她並不隻打安全球。“我暗下決心,鼓勵自己要敢於險中求勝,決不能優柔寡斷,猶豫不決。”津娜·加裏森賽後談道,“即使失了球,我至少也知道自己是盡了力的。”結果,加裏森在比賽中先是領先,繼而勝了第一局,後來又勝了一局,最終贏得全場比賽。

當遇到嚴峻形勢時,人們習慣的做法是小心謹慎,保全自己。而結果呢·不是考慮怎樣發揮自己的潛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樣才能縮小自己的損失上。正像塞萊絲的經曆一樣,這種人的結果大都會以失敗而告終。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同樣一件事,因為存在一定的風險,甲經過細算,認為有60%的把握,便搶占時機,先下手為強,因而取勝。乙在謀劃時過於保守,認為必須有90%甚至100%的把握才下手,結果坐失良機。

吉姆·伯克晉升為美國翰森公司新產品部主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開發研製一種供兒童使用的胸部按摩器。然而,這種產品的試製失敗了,伯克心想這下可要被老板炒魷魚了。伯克被召去見公司的總裁,然而,他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接待,“你就是那位讓我的公司賠了大錢的人嗎·”總裁問道,“好,我倒要向你表示祝賀,你能犯錯誤,說明你勇於冒險。而如果你缺乏這種精神,我們的公司就不會有發展了。”數年之後,伯克本人成了翰森公司的總經理,他仍牢記著前總裁的這句話。

勇於冒險求勝,我們就能比我們想象的做得更多更好。在勇冒風險的過程中,我們就能使自己的平淡生活變成激動人心的探險經曆,這種經曆會不斷地向我們提出挑戰,不斷地獎賞我們,也會不斷地使我們恢複活力。

有限度地承擔風險,無非帶來兩種結果:成功或失敗。如果我們獲得成功,我們可以提升至新領域,顯然這是一種成長;就算我們失敗了,我們也很快可以清楚為什麼做錯了,學會以後該避免怎麼做,這也是一種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