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嚐試(2 / 2)

其中,立即行動是創新中的一個關鍵。決定是銀,行動是金。隻有行動,理想才能變為現實;隻有行動,才能一步一步迫近成功;隻有行動,才會有結果。創新靠的是頭腦的智慧,可是它永遠不會隻是想想而已,它隻有在行動中才能表現出它的存在。

改革開放之初,有兄弟兩人,家住農村,他們幾乎同時看到政府的富民政策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農民開始擺脫過去那種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穿衣戴帽都趨向了商品化。於是,他們決定每人辦一個製衣廠,兄長說幹就幹,馬上行動起來,買來了縫紉機,請來了師傅,采購了布料,不出半個月產品就打向了市場。弟弟則行動遲緩,他想先看看兄長幹的結果如何,然後再決定行動與否。起初,兄長辦的製衣廠並不順利,產品銷路也不很暢通,弟弟暗自慶幸自己明智。然而,經過半年多的摸爬滾打,兄長的製衣廠生意日漸興隆。這時,弟弟後悔不迭,經過再三考慮,也辦起了一個製衣廠。但是,時機已失,市場已經飽和,隻好成為兄長工廠做一些簡單的代加工。

兄弟兩人同時看到了機會,又幾乎同時做出了相同的決定,所不同的是,兄長的行動準則是說幹就幹,弟弟的行動準則是有了十成的把握再動手。兄長盡管沒有十足的把握,但積極行動的成功幾率卻非常高;弟弟要有十足的把握再幹,看似穩妥,這種穩妥卻以失去機會作為巨大代價。我們固然反對幹什麼事都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味地瞎幹,但是我們更讚成、更支持、更強調瞅準了機會就毫不遲疑地立刻行動。

幾十年前,一個中國青年隨著闖南洋的大軍來到了馬來西亞,那時,他的兜裏隻剩下了5元錢。

為了生存,他在這片土地上為橡膠園主割過橡膠,采過香蕉,為小飯店端過盤子……誰也不會想到,他後來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個億萬富翁。他就是謝英福,他的創業史被馬來西亞人津津樂道地談誦著。

很多人試圖找到他成功的秘密所在,但他們發現,他所擁有的許多機會對於大家都是平等的,唯一的區別可能是:他敢於冒險。他可以在賺到10萬元的時候,全部把這10萬元投入到新的行業中。在那個動蕩的並不安全的投資環境中,一般人是很難做到的。

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也熟知他。當時,馬來西亞有一家國有鋼鐵廠經營不景氣,虧損高達1.5億元。總理找到他,請他援助該公司總裁,他爽快地答應了。

在別人看來,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因為鋼鐵廠生產設備落後,員工凝聚力喪失,債務難還,這是一個巨大的洞,無法用金錢填平的。謝英福卻坦然麵對媒體,他說:當年來到馬來西亞時,我口袋裏隻有5元錢,這個國家令我成功,我現在要報效國家,如果我失敗了,那就等於我損失了5元錢。

年近六旬的他從豪華的別墅裏搬出來,來到了鋼鐵廠,在一個簡陋的宿舍辦公,他象征性的工資是每月馬來西亞幣1元。3年過去了,企業扭虧為盈,贏利達1.3億港元,而他也成為東南亞鋼鐵巨頭。他成功了,贏得讓人心服口服。

而麵對巨大的成功,謝英福竟笑著說:我隻是撿回了我的5元錢。

這就是成大事者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