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李定國認父拜師
劉惠恕
大明天啟末,陝西災荒不斷,幹旱、蟲災交替,禾苗枯焦,野有餓殍,民不聊生,百姓揭杆而起。時有王嘉胤、王自用占黃龍山稱雄。有宜川王左掛、安塞高迎祥、洛川張存孟、延川王和尚、漢南王大梁等,各自割據一方稱霸。未久,米脂人李自成聚眾加入了高迎祥的暴民隊伍。一時陝西全境盡入“賊手”。至崇禎三年(1630年),又有一位叫張獻忠的好漢,在家鄉聚十八寨鄉民組織隊伍響應王嘉胤暴動,自號“八大王”。
這位“八大王”是陝西延安府慶陽衛定邊縣人,“身長瘦而麵微黃,須一尺六寸”,驍勇善戰,素有“黃虎”之稱,很快自立成軍,擁眾數萬人。因為他小時讀過書,又在西北當過兵,為人足智多謀,很快就顯示出指揮才能。他統率的軍隊成為當時以王自用為盟主的“三十六營”中的最強一營,轉戰於陝、晉、豫、皖、鄂、川等地,屢立戰功。
一日,“八大王”率兵經過一片山林,看見一位約十餘歲的赤足少年,在一棵野桃樹下跳上跳下,與猴子爭搶野桃吃,少年一躍,動輒丈餘高,猴子往住不是對手。“八大王”定睛細看,但見少年生得濃眉大眼,相貌堂堂,顯然不屬凡品。“八大王”暗暗驚奇,喝止少年相詢何方人氏?如何來得深山與猴子爭搶野桃吃?少年回複為陝西延安人,李姓,名定國,父母在家務農,另有弟、妹各一。因天旱乏糧,全家餓死,自己獨自流浪至深山,與猴子爭食維生。“八大王”問道:你既生活無著,可否拜我為父,隨軍生活?少年自然願意,遂跪地磕了三個響頭,認“八大王”為父。至此,李定國方知眼前這位“八大王”,即名振中原的盜賊領袖張獻忠。
“八大王”又指身旁三位與李定國年齡相仿的少年說道:此孫可望也,此劉文秀也,此艾奇能也,均我收養之隨軍孤兒。爾等既已拜我為父,今後當以兄弟相稱,均從“張”姓,其中可望年長,當為兄,依次為弟者為定國、文秀、奇能。
“八大王”又指身邊一老者道:此嚴錫命也,吾軍中秀才,文武兼備。今後爾等可拜嚴老為師,白日在夥房中幫忙,夜間從師傅習文練武,待年稍長後,領兵作戰。四子齊聲稱諾。“八大王”又囑嚴錫命道:爾明室武狀元出身,此四子日後必我軍棟梁,爾當悉心教習,切不可負我所托。嚴錫命連聲道:主帥所托,任重千鈞,在下豈敢辜負。
自此以後,李定國與三位結義兄¬弟白日在夥房打工,晚間隨師傅習文練武,進展日速,年歲稍長,便開始帶軍作戰。而令嚴錫命不解的是:孫可望、劉文秀、艾奇能三人的武功隻是一般,李定國的武功卻是奇高,在軍中漸有“小尉遲”、“萬人敵”之名。一日,嚴錫命倉促與五位清將相遇不敵,正被追殺之際,李定國從間道竄出,用槍連挑五將,救下嚴錫命。嚴錫命大奇,攜李定國至無人處問道:吾雖武功平庸,但受主帥所托,對你四兄弟教習,不敢藏私,為何可望、文秀、奇能三人,武功隻是平平,迄今不能勝我,你卻獨青出於藍?李定國跪地答道:師傅有問,弟子不敢相瞞,但望弟子所言,師尊勿外泄。嚴錫命答道:但說無妨,決不有負弟子誠信。
李定國說道:一日受大王所命,獨身外出偵察敵蹤。過某深山古廟,見一老道與九位清將打鬥,弟子藏暗處觀戰。聽清將高叫:嶽鬆雲,我等足跡盡十八省追捕你至今,不意你竟藏身此破廟之中!請即交岀武穆遺物,否則死無葬身之地。老道答以:要東西可以,但須勝得我雙拳。清將答道:我們知你武功高強,吾等不是對手。但雙拳難敵四腳。上有所命,你手中嶽武遺物不得不奪。你既抗命,休怪我等不按江湖規矩辦事,以多勝少。老道答道:你們同上無妨,但勝得過我挙腳,武穆遺物盡管拿去,我死而無怨。隨後九員淸將便各抄手中兵刃將老道團團圍住,老道卻隻以空手應戰,翻騰跳躍,姿勢甚為怪異,似龍、似虎、似猴、似馬、似雞、似燕、似鷂、似蛇、似熊、似鷹。可以看出圍攻老道的清將武功個個高強,但卻始終不能傷到老道。老道每變換一種姿勢,必打翻一清將。當老道打翻最後一位手持雙斧的清將時,已是氣喘如牛,不意從樹上突然跳下一位清將對著老道背部就是一掌,老道毫無防備,頓時口吐鮮血倒地。徒兒見後大驚,從藏身林中跳了出來,對清將罵道:你們是否知恥?你們九人打一人,不依江湖規矩辦事,已是可恥!現又從樹上跳下偷襲,可謂恥上加恥!清將怒道:何方來的狂妄後生,也想來趟這趟混水!對我舉掌便打。這清將武功十分高強,徒兒根本不是對手。清將隻用三、五掌便將徒兒打倒在地,正想上前取徒兒性命,先前被清將打倒在地的老道已搖搖晃晃地站了起來,對清將叫道:徐青鷹,你好歹也算是江湖上的成名人物,對我偷襲在先,現又準備向一個無名後生下毒手,還真不要臉!清將見老道未死,便轉身向老道撲去。徒兒隻見老道搖搖晃晃地應戰,他顯然是重傷在先,施展挙腳不便,隻是躱閃。清將見有機可趁,急於求勝,越打越急,翻飛雙掌,隻想將老道立即擊斃,但卻始終傷不著老道。當雙方打到四十餘回合時,清將意誌稍懈,老道一個倒地竄身,突似鷹鷙般撲出,將清將打翻在地。老道亦因此疲憊不堪,倒地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