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回 盧俊義大戰昱嶺關 宋公明智取清溪洞(2 / 3)

破庵深院草蕭蕭,老衲幽棲更寂寥。

指引時遷知向導,剪除方臘若芻蕘。

當日辭了老和尚,徑回到寨中,參見盧先鋒,說知此事。盧俊義聽了大喜,便請軍師計議取關之策。朱武道:“若是有此路徑,十分好了,覷此昱嶺關,唾手而得。再差一個人和時遷同去,幹此大事。”時遷道:“軍師要幹甚大事?”朱武道:“最要緊的是放火放炮。須用你等身邊將帶火炮、火刀、火石,直要去他寨背後放起號炮火來,便是你幹大事了。”時遷道:“既然隻是要放火、放炮,別無他事,不須再用別人同去,隻小弟自往。便是再差一個同去,也跟我走不得飛簷走壁的路,倒誤了時候。假如我去那裏行事,你這裏如何到得關邊?”朱武道:“這卻容易。他那賊人的埋伏,也隻好使一遍。我如今不管他埋伏不埋伏,但是於路遇著琳琅樹木稠密去處,便放火燒將去,任他埋伏不妨。”時遷道:“軍師高見極明。”當下收拾了火刀、火石並引火煤筒,脊梁上用包袱背著火炮,來辭盧先鋒便行。盧俊義叫時遷齎銀二十兩,並米一石,送與老和尚,就著一個軍校挑去。

當日午後,時遷引了這個軍校挑米,再尋舊路,來到庵裏,見了老和尚,說道:“主將先鋒多方拜複,些小薄禮相送。”便把銀兩米糧都與了和尚。老僧收受,時遷吩咐小軍自回寨去,卻再來告複老和尚:“望煩指引路徑,可著行者引小人去。”那老和尚道:“將軍少待,夜深可去,日間恐關上知覺。”當備晚飯待時遷。至夜,卻令行者引路:“送將軍到於那邊,便教行者即回,休教人知覺了。”當時小行者領著時遷,離了草庵,便望深山徑裏尋路。穿林透嶺,攬葛攀藤,行過數裏山徑野坡。月色微明,天氣昏澄。到一處山嶺險峻,石壁嵯哦,遠遠地望見開了個小路口,嶺岩上盡把大石堆疊砌斷了,高高築成牆壁,如何過得去。小行者道:“將軍,關已望見。石疊牆壁那邊便是。過得那石壁,亦有大路。”時遷道:“小行者,你自回去,我已知路途了。”小行者自回。

時遷卻把飛簷走壁、跳籬騙馬的本事出來,這些石壁,拈指扒過去了。望東去時,隻見林木之中,半天價都紅滿了,卻是盧先鋒和朱武等拔寨都起,一路上放火燒著,望關上來。先使三五百軍人,於路上打並屍首,沿山巴嶺放火開路,使其埋伏軍兵,無處藏躲。昱嶺關上小養由基龐萬春,聞知宋兵放火燒林開路,龐萬春道:“這是他進兵之法,使吾伏兵不能施展。我等隻牢守此關,任汝何能得過!”望見宋兵漸近關下,帶了雷炯、計稷,都來關前守護。

卻說時遷一步步摸到關上,扒在一株大樹頂頭,伏在枝葉稠密處,看那龐萬春、雷炯、計稷都將弓箭踏弩,伏在關前伺候。看見宋兵時,一派價把火燒將來。中間林衝、呼延灼,立馬在關下大罵:“賊將安敢抗拒天兵!”南軍龐萬春等卻待要放箭射時,不提防時遷已在關上。那時遷悄悄地溜下樹來,轉到關後,見兩堆柴草。時遷便摸在裏麵,取出火刀、火石,發出火種,把火炮擱在柴堆上,先把些硫磺、焰硝去燒那邊草堆,又來點著這邊柴堆。卻才方點著火炮,拿那火種帶了,直扒上關屋脊上去。點著那兩邊柴草堆裏一齊火起,火炮震天價響。關上眾蔣不殺自亂,發起喊來,眾軍都隻顧走,那裏有心來迎敵。龐萬春和兩個副將急來關後救火時,時遷就在屋脊上又放起炮來。那火炮震得關屋也動,嚇得這南兵都棄了刀槍弓箭,衣袍鎧甲,盡望關後奔走。時遷在屋上大叫道:“已有一萬宋兵先過關了,汝等急早投降,免汝一死!”龐萬春聽了,驚得魂不附體,隻管跌腳。雷炯、計稷驚得麻木了,動彈不得。林衝、呼延灼首先上山,早趕到關頂。眾將都要爭先,一齊趕過關去三十餘裏,追著南兵。孫立生擒得雷炯,魏定國活拿了計稷,單單隻走了龐萬春。手下軍兵擒捉了大半。宋兵已到關上屯駐人馬。

盧先鋒得了昱嶺關,厚賞了時遷,將雷炯、計稷就關上割腹取心,享祭史進、石秀等六人,收拾屍骸,葬於關上。其餘屍首,盡行燒化。次日,與同諸將披掛上馬。一麵行文申複張招討,飛報得了昱嶺關;一麵引軍前進,迤邐追趕過關,直至歙州城邊下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