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姑嫂墳
朝萬曆間,山東武城縣祝官屯村,村內百餘戶。有村民姓陳名立河,貌英俊,輕力壯,為人忠厚,博眾女愛慕仰。
陳立河居村北,境貧寒,依薄田數畝為生,父早逝,上有老母過花甲,有一妹總角,生計擔盡落肩,每日早晚歸,勤儉奮力為。
村南孫有一美女,姓孫名淑姬,格溫和,知書達,善良賢惠。登門親絡繹不絕,無論富子官宦子弟,均被拒門,皆不如。
何故?美女父母誤以為淑姬欲尋一美男為夫,殊不知,美女已有心上人,何?即中徒壁陳立河。貌美如花女竟中窮,父母焉允?女誓嫁陳立河,非陳不嫁,欲以死迫,父母無奈,允。
陳立河娶孫淑姬為妻,大喜過望。孫淑姬確持手,視婆如親媽,待小姑如親妹,關懷備至。陳靠數畝薄田過日,雖淡清貧,卻喜樂融融。
景不長,婚未至半,瓦剌南侵,邊關告急。陳立河強征入伍,戎邊。孫淑姬雖悲痛至極,別無擇。安撫征丈夫,勿念小,奮勇殺敵,會竭力孝母,照顧小妹。言別無求,望夫早日凱旋。
征路上,陳立河見妻依依不舍,知自古征戰幾人歸?亦不知生死,擔落嬌妻肩,妻苦矣。雖憐香惜玉,亦枉,百般無奈,緊擁妻嚎啕。
陳立河戎邊,無男力,生愈艱苦,孫淑姬與小妹陳元元為持生計,晝田間勞,晚浣衣織布,辛勞自不必言。雖勞累辛苦,姑嫂二人無怨無悔,冀陳立河早歸,複一,盼眼欲穿,陳立河杳無訊。
時光飛逝,八。陳元元及笄女,亭亭玉立,婀娜嬌。姑嫂二人終未收陳立河音信。有傳言,言立河已戰死沙場,姑嫂聞,悲痛不已,而思,未聞官訊,不信立河卒,依待立河歸。
陳老母見兒媳如孝順,兒終無音訊,覺陳有愧淑姬,遂勸改嫁,卻斬釘截鐵曰:“吾生乃孫人,死乃孫鬼,立河臨征,百般囑吾顧,現夫未歸,吾焉棄?再言,言夫戰死疆場,非官訊,吾堅信夫歸。”
淑姬慷慨激言,婆母與陳元元聞,大感忠,元元當即誓終生不嫁,永生與嫂過日,即死欲與嫂葬。言畢,人抱頭嚎啕,慟哭聲驚動鄰,諸鄰聞,無不潸淚。
不久,淑姬婆母思兒,鬱鬱疾,與世長辭矣。陳母死,姑嫂二人依為,妹輕貌美,淑姬曾次勸嫁,皆被元元拒,再立誓終生不嫁,生與嫂子依為,死欲亦葬。元元執著,淑姬不再,二人濡以沫,續貧苦日過。
次夏,一日晨,鄰人閑至陳,突見姑嫂二人斃血泊中,一匕首插陳元元胸口,孫淑姬頸被刺,早已無氣息矣!鄰人驚呼,眾鄰聞聲至,見姑嫂雙亡,無不落淚惜。姑嫂親如手足,竟如慘死!不知何?
眾鄰告知武城縣衙,縣令希伯觀聞狀,即刻派人查,見無異常,斷自殺。希縣令一昏官,無,無有為,一貪官。見無油水可獲,遂不予深究,草草結案,判姑嫂自殺,一埋了。眾鄰將姑嫂遺裝殮,抬至村西葬,壘高墳。從,眾將墓為“姑嫂墳”稱。
姑嫂何慘死?有人夜從墳過,聞墓圈內有嗚咽聲。為眾說紛紜,有人言姑嫂失生計信心而自殺;有人言二人關曖昧,恐被人覺,故而雙雙自殺亡;亦有人言被奸人害而亡,有冤。言人人殊,執一詞,終無論。
姑嫂二人死月餘,縣令希伯觀拍馬以升。上任縣令姓高名複興,走馬上任,坐轎途經姑嫂墳。突一陣陰風席卷而來,吹翻儀仗傘蓋。覺怪異,晴日無風,何來陰風突?怪哉!遂轎停路側細觀,見陰風源自一高墳,瞬間失,無影無蹤矣。遂問手,高墳埋何人屍,手曰姑嫂墳,詳述何如稱,聞罷,覺世上竟有如姑嫂葬怪,實令人扼腕歎息。暗忖:姑嫂二人死蹊蹺,今為何官至,忽陰風示,有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