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曆史走向世界
了解中國史重要,了解世界史同樣重要。不讀中國史就不知道中華文明何以能延續至今,不知道中國何以在曆史上長期保持大國地位,而不讀世界史則不明白中國近代的恥辱和劇變在過去是如何一步步種下因果的。
介紹世界曆史和中國曆史的書籍很多,但是這些書籍大都把中國和世界分開介紹,而在介紹世界各國時,又把各國曆史分開,很多人看了世界史卻不知道外國同時期對應的是中國哪個朝代,各國之間事件先後也同樣混亂不清。在社會上經常可以聽到印度阿育王早於亞曆山大,特洛伊戰爭發生在秦始皇時期,蒙古騎射手大戰歐洲板甲騎士等常識性錯誤。導致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目前史書都把世界各個文明孤立地介紹,往往隻注重本國的縱向對比,而忽視和同時期世界的橫向對比。這種世界史與其叫作世界史,不如稱為國別史。我認為世界史應該是全人類發展的曆史,而不是由各個國別史組成的曆史,一個國家的重大曆史事件,要放到同時期世界曆史背景下才能更好地分析原因和影響,任何國家、任何文明都不能脫離其他文明而獨自發展。
人類的曆史證明,文明交流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一個國家就算再大,其資源和人力也是有限的,隻有通過和世界各國更多交流,才能獲得更多相互學習和幫助的機會;越能有效吸取其他國家文明成果的地區就越是發達地區,而在古代交流相對隔絕的黑非洲、美洲、澳大利亞等地區就是相對落後的地區,世界上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長期與世隔絕的小部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行,必有我師。”“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這些都是上古先賢的至理名言,正是閉關排外導致中國走向落後。清末時期,為保持天朝上國的優越感,清政府將西方文化視為“邪教”和“奇巧淫技”,連修鐵路都被視為會“障我風水,失我險阻”。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林則徐、魏源“睜眼看世界”,提出“師夷長技以製夷”,結果被抨擊為“潰夷夏之防”。等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張之洞等洋務派提倡“師夷長技以自強”,學習英國建設漢陽鐵廠,英方要求化驗中國鐵礦石,張之洞卻認為化驗鐵礦石有損國威,不肯化驗,結果最後煉出一堆廢鐵。為了維護天朝的架子,中國不但沒能趕上外國,反而被積極學習西方、做了中國千餘年學生的日本超過,最終釀成被日本欺壓的恥辱和慘劇。
世界之大,國外總有中國所沒有的東西,認清自己的不足才能進步,背離曆史真相隻會在歧途中越走越遠。昔日的霸主英國和當今的霸主美國,他們就坦承自己的文明是從其他文明繼承發揚來的,不會為了虛榮心不肯學習外來文化;日耳曼民族在羅馬時代還是一群野蠻人,但並不防礙他們吸收羅馬文明的成果;歐洲人也不否定自己曾經落後,並劃出黑暗時代,但他們通過交流學習其他文明的成果,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文明,當年落後又怎麼樣,不妨礙現在的領先。對於一個人來說,自卑和自大都是不可取的,隻有自強才是硬道理;對國家和民族也是同樣的道理,隻有從曆史中總結經驗和教訓,吸收別國文明的先進之處,同時發揚自己文明的精華,才能讓國家強大、民族複興。而如果一味地維護心中自大情結,對別國文明成果不屑一顧,最終隻能越混越差。
隨著人類通信設備和交通工具的不斷進步,曾經無盡的世界變成現在的地球村,全球化的浪潮已經勢不可當,任何拒絕與世界接軌的國家,都將被世界孤立而淘汰。在全球化的今天,研究世界史和中國史交流也顯得特別有意義。要走向世界,首先就要了解世界,好比要去獵熊就要找個了解熊習性的人,而不是找個自大地認為人類能徒手和熊比力氣的人。隻有同時了解中國和世界,認清中國在世界的曆史地位,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隻有以時間為順序,才能明白各個文明互相交流產生的因果關係。因此,我將以時間為主線,在全球史的框架下重點敘述中國史,通過介紹外交戰爭、經濟貿易、技術傳播、文化交流等方麵,將原本孤立的各國曆史連接起來,分析同時期各國文化的差異與特色,各國所處的維度,尤其是中國和世界的交流,展現出中國如何影響世界,世界如何影響中國,來進一步了解曆史,了解國家和文明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