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解析:“反向作用”弄巧成拙
女士的這種心態,在心理學上叫作反向作用。反向作用是指以一種與內心意向相反的態度或行為,來對待處理一些不能被接受的欲望或衝動的心理防衛機製。人有許多原始欲望或衝動,由於有些是社會或自己所不容忍或不許可的,就常常被壓抑而到深層的潛意識之中,處於潛伏狀態,不為自我所覺察。這些欲望或衝動雖然被壓抑下去,但並未消除,仍然具有很大的驅動力,隨時在伺機表露。於是,為了加以防禦,就對有關事物表現為與此相反的態度和行為,所以叫作反向作用。反向作用不同於偽裝。偽裝是故意而為,反向作用是不知不覺間發生的。
反向作用在生活中經常發生,對人們的生活有時也有一定的幫助。然而,如果反向作用過分使用,就會妨礙了正常的行為反應而誤事。比如,孩子做錯事惹麻煩時,父母批評教育甚至打罵,本是人之常情。但是,親生父母教訓打罵孩子似乎是天經地義的,可以公開表現其心態;而繼母則不然,往往怕教訓打罵孩子會引起別人非議。這一麵是社會上的以偏概全的成見,一麵是個別的繼母自身確實存在問題。
因此,我們經常看到,即使孩子行為確實需要管教,繼母也不敢,有時反而過分溺愛放縱,以表示自己並非“不愛”孩子。這樣一來,作繼母的耗費了許多精力“矯枉過正”的結果,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更嚴重的是,孩子會慢慢體會到繼母的內心,並不感謝她的“愛”。這就有點弄巧成拙了。
心理支招:給孩子一樣自然的母愛
其實,大多數抱養孩子的父母,都對孩子有一份真愛。既然如此,何必心存芥蒂,讓反向作用心態來弄巧成拙?
回到這位女士的問題上來,就是這樣的心態:姐姐不是親生的,你是親生的,就要讓著姐姐,有事就得多批評你,可以打你罵你,對姐姐怎麼行?
也許,這位母親對大女兒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幾乎是由於本能的血緣關係而更愛親生骨肉,又怕遭到別人或自己良心的責備,於是就矯枉過正,對大女兒有了過分的照顧,以致一張寫字台也要讓著大女兒。
小女兒怎能理解這一切?何況她又處於第二反抗期。於是,親子衝突就在所難免了。需要強調的是,在這個家庭還有一種潛在的衝突。父母因反向作用心態而刻意照顧大女兒,無異於把大女兒當“外人”。慢慢地,大女兒體察到了父母的內心,也會導致親子關係障礙。
令人欣慰的是,溝通至此,女士和我已經有了共識:趕緊徹底扔掉反向作用,對兩個女兒完全一視同仁,給兩個女兒一樣的母愛一樣的情。
心理解析:“反向作用”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