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並不辯解,讓小偷脫去外衣,小偷照辦了;又讓小偷脫掉內衣,小偷也照辦了。再讓小偷脫掉內褲,小偷一臉惶恐地說:“這恐怕不妥吧!”
於是,王陽明對大家說:“羞恥之心,人皆有之,這便是小偷的良知。”
這個小偷做了“不要臉”的事,但他並非真的“不要臉”,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這個小偷有羞惡心,自然具備了義行的基礎。小偷如此,普通人不更是如此嗎?
但是,在行為表現上,聖人和普通人、善人和惡人確實有很大的差距,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聖人的“良知”像新鮮出爐的純金一樣散發著異彩,而普通人的“良知”則程度不同地被貪欲的塵埃所蒙蔽。隻要撥開塵埃,便見聖賢。
可能性不等於必然性,雖然每個人都有成為聖賢的可能,但最終超凡傑出者寥寥,大部分人都變成了乏善可陳的庸人,臨到開追悼會時還要讓主持人撓頭,不知道哪件事可以拿出來講一講。原因在於,人們往往隨順惰性,懶於進修,輕率地對待自己的人生。有一首名叫《小草》的歌唱道:“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從不寂寞,從不煩惱,我的夥伴遍及天涯海角……”這首歌唱出了許多人的一般心態:對自己沒有太高的要求,滿足於平庸的狀態,隻求輕輕鬆鬆地享受生活,不想辛辛苦苦地實現自我。
不是說小草沒有價值,但世界確實需要大樹,“森林覆蓋率”不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環境狀況的重要指標嗎?同樣,平庸也是一種活法,但社會的進步需要更多樂意開發良知、追求卓越的人,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普遍安於平庸,就要落後到挨打的地步了!
按王陽明的觀點,每個人都是一顆優良的種子,都有成為參天大樹的可能,也有自我成長的意願,最終大樹不多而小草“遍及天涯海角”的原因,在於太多人沒有讓良知生根發芽,有的人自我成長的動力不足,僅僅努力到做“白日夢”為止;有的人受限於環境,不敢運用良知良能,甚至害怕傑出、諱談高尚,以淺薄為修飾,以低俗為時尚。
假設一個人真的安於庸俗的生活,倒也不失為快樂的人生;但實際情形並非如此,人們內心的良知時時踴動,卻不能變成行動和成果,帶來的往往是遺憾和不滿足。
人們的遺憾不盡相同,但有一個普遍特點:迷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假如世上有“後悔藥”,那就是回到從前,再次麵對那一個個選擇機會。
你想成為“小草”還是“大樹”?或者說,你打算盡量開發良知,還是隨意將它掩埋?這就是人生的一個十字路口,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十字路口。你或者走聖賢之路,或者“隨大流”,往平庸的道路上走。走路本身不一定有多大差別,無論聖賢的活法,還是庸人的活法,都不容易,也不太難。往哪個方向行走,決定了命運的流轉。
王陽明並不辯解,讓小偷脫去外衣,小偷照辦了;又讓小偷脫掉內衣,小偷也照辦了。再讓小偷脫掉內褲,小偷一臉惶恐地說:“這恐怕不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