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快活便是功夫(1 / 1)

的確,一個人如果能“常快活”,一定是個“功夫高手”,佛家說:“快樂無憂,故名為佛。”偶爾的快活易得,常快活卻不是一般的境界。試想,“天下不如意事常八九”,不愁吃穿的人,又愁房、車;不愁房、車的人,又愁愛情;不愁愛情的人,又為孩子不聽話犯愁;不愁孩子的人,又為工作壓力難受;不愁工作壓力的人,又為事業失敗擔心;不擔心事業失敗的人,又愁未來遠景……什麼都稱心如意的人,又擔心突然死掉,還沒享受夠。總之,無論你貧富貴賤,若無修心功夫,快活一時尚且難求,更何況“常快樂”?

如何保持常快活呢?王陽明認為,應該用平常心看待一切、享受一切。他曾寫過一首詩,道出了平常心之妙:

閑觀物態皆生意,靜悟天機入穴目冥;

道在險夷隨地樂,心忘魚樂自流形。

詩中之意,不要區分環境的好壞,不要區分人情事態的好事,隻須讓心融入環境中,享受眼前的樂趣。此意或許難解,不妨舉一個“功夫高手”的例子:

一天,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去拜訪弘一大師,吃飯時,見他隻吃一道鹹菜,頗不忍心,說:“難道您不覺得鹹菜太鹹嗎?”

弘一大師回答:“鹹有鹹滋味!”

弘一大師吃完飯後,手裏端著一杯白開水。夏先生又皺皺眉頭說:“難道沒有茶葉嗎?怎麼每天都喝這寡淡的開水啊?”

弘一大師笑笑說:“淡有淡滋味。”

在很多人看來,弘一大師的日子過得很苦,吃鹹菜、喝白開水,怎麼受得了?但弘一大師以平常心待之,不去區分滋味的好壞,自然吃得津津有味。

其實,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都是一種滋味,該品嚐時便品嚐,有什麼關係呢?一個從未嚐過苦的人,不是少了一份體驗嗎?一個從未嚐過煩惱、痛苦的人,不是少了一份閱曆嗎?正是各種各樣的“滋味”,使你的生命變得豐富起來,有什麼不可接受的呢?想通了這個問題,你的功夫就精進了一層,快活的日子自然會多起來。

的確,一個人如果能“常快活”,一定是個“功夫高手”,佛家說:“快樂無憂,故名為佛。”偶爾的快活易得,常快活卻不是一般的境界。試想,“天下不如意事常八九”,不愁吃穿的人,又愁房、車;不愁房、車的人,又愁愛情;不愁愛情的人,又為孩子不聽話犯愁;不愁孩子的人,又為工作壓力難受;不愁工作壓力的人,又為事業失敗擔心;不擔心事業失敗的人,又愁未來遠景……什麼都稱心如意的人,又擔心突然死掉,還沒享受夠。總之,無論你貧富貴賤,若無修心功夫,快活一時尚且難求,更何況“常快樂”?

如何保持常快活呢?王陽明認為,應該用平常心看待一切、享受一切。他曾寫過一首詩,道出了平常心之妙:

閑觀物態皆生意,靜悟天機入穴目冥;

道在險夷隨地樂,心忘魚樂自流形。

詩中之意,不要區分環境的好壞,不要區分人情事態的好事,隻須讓心融入環境中,享受眼前的樂趣。此意或許難解,不妨舉一個“功夫高手”的例子:

一天,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去拜訪弘一大師,吃飯時,見他隻吃一道鹹菜,頗不忍心,說:“難道您不覺得鹹菜太鹹嗎?”

弘一大師回答:“鹹有鹹滋味!”

弘一大師吃完飯後,手裏端著一杯白開水。夏先生又皺皺眉頭說:“難道沒有茶葉嗎?怎麼每天都喝這寡淡的開水啊?”

弘一大師笑笑說:“淡有淡滋味。”

在很多人看來,弘一大師的日子過得很苦,吃鹹菜、喝白開水,怎麼受得了?但弘一大師以平常心待之,不去區分滋味的好壞,自然吃得津津有味。

其實,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都是一種滋味,該品嚐時便品嚐,有什麼關係呢?一個從未嚐過苦的人,不是少了一份體驗嗎?一個從未嚐過煩惱、痛苦的人,不是少了一份閱曆嗎?正是各種各樣的“滋味”,使你的生命變得豐富起來,有什麼不可接受的呢?想通了這個問題,你的功夫就精進了一層,快活的日子自然會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