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小技,通大道(1 / 2)

學詩須學古,脫俗去陳言。

譬若千丈木,勿為藤蔓纏。

又如昆侖派,一泄成大川。

人言古今異,此語皆虛傳。

吾苟得其意,今古何異焉?

子才良可進,望汝成聖賢。

學文乃餘事,聊雲子所偏。

所謂“學文乃餘事”,上承孔子“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之意旨,跟做人做事相比,“學文”隻是“小道”,有時間可以玩一下,沒時間不玩也沒什麼要緊。

事實上,“小道”或“大道”,隻是相對而言,關鍵看你確定的是怎樣的人生誌向,對劉翔來說,打球隻是“小道”,跑步才是他的人生“大道”;而對姚明來說,打球卻是“大道”,跑步反倒成了“小道”。沒有誌向的人無所謂“小道”、“大道”,一旦你立定誌向,你就會知道什麼才是你最重要的事,並且不被次要的事所纏縛。

有一個禪宗故事:慧遠禪師年輕時喜歡四處雲遊,有一次,他遇到一位嗜煙的人,同行了很長一段山路,坐在河邊休息,那人給了慧遠一袋煙,慧遠嚐過後覺得味道很好,那人便送給他一根煙管和一些煙草。兩人分手後,慧遠心想:這個東西令人十分舒服,肯定會打擾我的禪修,還是趁早戒掉吧!於是就把煙管和煙草都扔掉了。

後來,他又迷上了《易經》,並且能用《易經》卜卦,卜得很準。他又想:“《易經》占卜固然靈驗,如果我沉迷此道,怎麼能全心全意參禪呢?”從此,他再也不學《易經》了。

再後來,他又迷上了書法,每天鑽研,小有所成,引來幾個書法家的讚賞。他轉念又想:“我偏離了自己的正道,這樣下去,我可能成為書法家,卻成不了禪師。”從此他一心參悟,放棄了一切與禪無關的東西,終於成為一位禪宗大師。

在儒生眼裏,《易經》和書法都是很高雅的東西,尤其是書法,是科舉考試的一項重要評分內容,書法不好,幾乎沒有可能考舉人、中進士,可在慧遠眼裏,書法隻是“小道”,不值得花太多精力。任何東西都值得一學,但你不可能同時走兩條路,隻能選擇一條路去走。一個執定誌向,埋頭走自己的路,懂得放棄其餘的人,無疑是聰明人。

但是,無論你立定何種誌向,最好堅持一個宗旨。孔子曾說:“吾道一以貫之。”孔子的“仁道”,有一個宗旨貫通著,什麼宗旨呢?孔子自己沒有說,曾參替他作了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王陽明的誌向是學做聖賢,其中也有一個宗旨貫通著:致良知。

誌向定了,就不會“走錯路”;宗旨定了,就不會“做錯事”,也就是說,無論遭際如何,你都會無怨無悔地走下去,永不迷惑。

一個人可以確定任何誌向,也可以確實任何為宗旨,比如以快樂為宗旨,以助人為宗旨,以創新為宗旨,諸如此類。假如你誌向遠大,宗旨健康,無論學任何“小道”,一旦精通其道,做到極致,都可契入“大道”,大放異彩。歌唱家精通歌道,放歌一曲,天下傾倒,豈不是利益眾生的“大道”?發明家精通創新之道,推出一個新產品,天下受益,豈不是提高人類生活品質的“大道”?列文虎克隻是為了樂趣,磨了幾十年玻璃,最後磨出了當時最精良的複合鏡片,做出了當時放大倍數最高的顯微鏡,幫助人們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豈不是功莫大焉?

其實,一個人根本用不著講什麼“治國平天下”的虛話,隻需認真做好一件事,讓盡可能多的人受益,就是“治國平天下”!

學詩須學古,脫俗去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