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當學生時,喜歡有愛心的老師而討厭冷漠的老師,而且他是成功人士,自然知道成功是怎麼回事,主要靠的不是學問,於是他要求老師們:“視童蒙如己子,以啟迪為家事,不但訓飭其子弟,亦複化喻其父兄;不但勤勞於詩禮章句之間,尤在致力於德行心術之本;務使禮讓日新,風俗日美,庶不負有司作興之意,與士民趨向之心,而凡教授於茲土者,亦永有光矣。”假設老師真的能視學生如己子,即使什麼都沒教,已經教了很多了!而有的老師全無愛心,稍不順心,對學生張嘴就罵,動手就打,看似教了學生很多,其實讓學生蒙受了終生損失。
王陽明是做學問有成的人,自然明白自己的學問是怎麼一步步積累起來的,哪一步都勉強不來,所以他要求老師們尊重學生的心理規律和接受水平,不要拔苗助長。他說:
“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若近世之訓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其聰明,而不知養之以善;鞭撻繩縛,若持拘囚。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俗見,窺避掩覆以遂其嬉遊,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是蓋驅之於惡而求其為善也,何可得乎?”
王陽明此語,好像不是在責備當時的老師,而像是在嘲諷今天的老師。今天的老師最大的本事是把學生弄得進學校就像進監牢一樣,非但“不肯入”,反倒視老師如仇敵,寧可去網吧等地“嬉遊”也不肯讀書。弄得學生厭學,不僅是教學的失敗,也是老師難以彌補的過失啊!
凡事都要講規律,而有些規律確實可以自求己心。明了自己的人性以及人情變化,自可觀知他人的人性人情,順從人性人情,你就離成功不遠了!
王陽明當學生時,喜歡有愛心的老師而討厭冷漠的老師,而且他是成功人士,自然知道成功是怎麼回事,主要靠的不是學問,於是他要求老師們:“視童蒙如己子,以啟迪為家事,不但訓飭其子弟,亦複化喻其父兄;不但勤勞於詩禮章句之間,尤在致力於德行心術之本;務使禮讓日新,風俗日美,庶不負有司作興之意,與士民趨向之心,而凡教授於茲土者,亦永有光矣。”假設老師真的能視學生如己子,即使什麼都沒教,已經教了很多了!而有的老師全無愛心,稍不順心,對學生張嘴就罵,動手就打,看似教了學生很多,其實讓學生蒙受了終生損失。
王陽明是做學問有成的人,自然明白自己的學問是怎麼一步步積累起來的,哪一步都勉強不來,所以他要求老師們尊重學生的心理規律和接受水平,不要拔苗助長。他說:
“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若近世之訓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其聰明,而不知養之以善;鞭撻繩縛,若持拘囚。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俗見,窺避掩覆以遂其嬉遊,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是蓋驅之於惡而求其為善也,何可得乎?”
王陽明此語,好像不是在責備當時的老師,而像是在嘲諷今天的老師。今天的老師最大的本事是把學生弄得進學校就像進監牢一樣,非但“不肯入”,反倒視老師如仇敵,寧可去網吧等地“嬉遊”也不肯讀書。弄得學生厭學,不僅是教學的失敗,也是老師難以彌補的過失啊!
凡事都要講規律,而有些規律確實可以自求己心。明了自己的人性以及人情變化,自可觀知他人的人性人情,順從人性人情,你就離成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