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進大自然 二、資源和環境“小簡報”(1 / 3)

第一章 走進大自然 二、資源和環境“小簡報”

我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擁有960萬km2的陸地和近300萬km2的海域。中國陸地麵積約占世界陸地麵積的1/15,占亞洲麵積的1/4。中國的地理位置優越,氣候適宜;地形複雜,由西向東呈四級階梯下降;水係較發育,但由於植被遭到人為的嚴重破壞,而導致水土嚴重流失。因為考慮到13億人的現狀,所以世界六個資源大國之一的中國就成了人均資源的窮國。礦產資源按國際市場價格換算成貨幣價值,其總量我國排在世界第三,人均量卻排在世界第80位。耕地麵積世界第三、水資源世界第六,草原世界第四,而人均量卻不足世界人均的1/2~1/3。森林居世界第五,人均量隻有世界人均的1/6,占世界第121位。

中國的地勢相當複雜,特點是西高東低,呈梯形下降。我國現今的地形地貌亦是在滄桑巨變中逐漸形成的。人類誕生前的中華大地,與現今所見的截然不同。那個時候,印度大陸遠離歐亞大陸,其間隔洋相望,青藏高原還沒有升起。距今四五百萬年起,中華大地才逐漸形成了西部高原、西南山地,西北戈壁、華北、東北和江漢平原,出現了北方幹旱,南方多雨的自然地理景觀。

我們的祖先早就在黃土高原定居,並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東方文明”。黃土高原曾是草豐林密的沃野。西周時期,森林覆蓋達53%,森林麵積約為48億畝(1畝等於1/15公頃)。其餘地方則為一望無際的茫茫草原,因而黃河的很多支流清澈見底。但是由於長期對森林的濫砍亂伐,至1949年前夕,黃土高原森林覆蓋率隻剩下3%。從1644年到1906年的262年間,甘肅省發生過114次旱災,平均兩年一次。曆史上記載,黃河下遊較大的改道有26次,發生水災1.500多次。每次災害,都毀滅千百萬畝良田,衝毀莊稼,給千百萬人民帶來慘重的災難。以至今天,黃土高原由於植被遭到嚴重破壞,不但水土流失嚴重,風沙、幹旱、暴雨、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的發生也相當頻繁。

據《中國科學報》1998年10月25日報道,黃河斷流已引起國內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7月上旬,中科院地學部組織兩院院土、專家對黃河中下遊的山東、河南、陝西、寧夏4省區20餘個市、地、縣進行了實地考察,提出了“關於緩解黃河斷流的對策與建議”。20世紀70年代以來,黃河下遊斷流頻頻出現。在斷流嚴重的1997年,山東利津站全年斷流13次,累計226天,330天無黃河水入海,斷流長度達黃河下遊河道長度的90%。斷流已影響依靠黃河供水的城市居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用水,使水質惡化。特別嚴重的是,由於衝刷入海的水量大大削減,大量泥沙淤積於下遊河床,使河道行洪能力減弱。因此,一旦遭遇特大洪水,黃河決口改道的災難將不再聳人聽聞。此外,黃河斷流還加重了河口地區土地鹽堿化,河口濕地生態係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使黃河三角洲日漸貧瘠。如此發展下去,將嚴重影響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專家認為,黃河斷流是自然與人為因素疊加所致,但以人為因素為主。研究表明,黃河上遊地區除了牲畜超載放牧、鼠害泛濫、人為破壞等綜合因素引起草場植被的退化,水源涵養能力降低,進而導致黃河上遊流量減少外,汛期降水量的逐年減少是黃河上遊流量減少的最直接的氣候因子,因為黃河上遊為雨水補給型河流,其流量的76%集中在汛期。氣候研究還發現,黃河上遊流域氣溫呈逐年上升趨勢,每10年上升015℃。氣溫的上升,亦加大了幹旱影響,加劇了流域的蒸發,對徑流量的減少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黃河供水地區引黃能力為6.000m3/s(立方米每秒,下同),而僅下遊引黃地區引水就達4.000m3/s,引水能力大大超過黃河可能的供水能力。由於缺乏統一管理,普遍存在用水的極大浪費。農業引黃灌溉耗水定額高出同樣氣候條件下先進灌溉定額的50%~100%,灌溉水利用率僅為30%,工業用水的重複利用率也很低。由此,專家建議,在實現全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的基礎上,采取“以供定用,節水為本,補水為輔”的措施,特別是把節水和保護水源應作為當前乃至今後長期緩解黃河斷流的根本性措施。

近百年來,長江的生態平衡被嚴重破壞,因暴雨而釀成洪災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洪災發生時的抗洪減災能力大大降低。據《青年參考》1998年11月20日報道,薑古迪如冰川,位於青藏高原上的各拉丹冬雪山腳下,是長江的發源地。長江源靠冰川補給,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變化和人為的破壞,薑古迪如冰川已嚴重退縮。1986年,冰川前為冰源和冰大板,而1998年,冰湖已基本消失,地麵上僅剩裸露的礫石。冰川退縮300m左右。因此有關部門呼籲,保護長江源及上遊地區生態環境刻不容緩。據1957年調查統計,長江流域森林覆蓋率為22%,水土流失麵積3638萬km2,占流域總麵積的203%。但僅僅30年之後,到1986年,森林覆蓋率就減少了一半多,僅剩10%,水土流失麵積卻猛增了1倍,達7394萬km2,占流域總麵積的41%。

長江中下遊養育著我國最大的淡水湖群。這些美麗的湖泊,容納百川,調節洪峰,與長江形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水土流失使這些湖泊首當其衝,壽命劇減。19世紀初,洞庭湖麵積廣達6.000多km2。1949年以來,每年淤積在湖內的泥沙15億t,湖底普遍淤高1~3m,最大達7~92m,加上大肆圍湖造田,使洞庭湖的麵積和湖容都減縮了一半以上。湖北省素稱“千湖之省”,經過40年的水土流失和圍墾,湖泊麵積僅僅為先前的1/3,湖麵銳減達6.000km2。還有江蘇省,幾十年來因圍墾損失湖麵亦達1.600km2。曾經是星羅棋布如散珠碎玉的長江中下遊湖群,紛紛失去了它們那迷人的光澤,接連從華夏大地上消失。僅洞庭湖、鄱陽湖、江漢湖群和雲南高原的湖泊,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圍墾和淤塞而喪失的淡水貯量就達350億m3以上,超過了2座在建的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