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還我大自然 二、溫室效應(1 / 2)

第二章 還我大自然 二、溫室效應

近年來的大量理論研究和觀察資料分析表明,由於人類活動而使環境遭到破壞,從而可改變全球氣候。以二氧化碳濃度為例,如果人類社會對排放量不加控製,21世紀中期就可能達到工業化前的2倍。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有可能導致全球變暖,隨之而來的還會導致海平麵升高,對農、林、漁業和人類社會其他方麵產生明顯的影響。為適應氣候變化,人類社會各方麵都需作出相應調整,付出巨大的代價。為了控製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需要各國在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麵作出共同的努力,發達國家應該承擔更多的義務和作出更大的貢獻。控製溫室氣體的排放,也要求社會各方麵的共同努力,要求社會各界形成重視環境、保護環境的共識。

熱帶太平洋海表熱力異常是引起大氣環流異常的重要原因,也是東亞季風和旱澇發生的重要原因。厄爾尼諾(EL-Nino)現象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增溫。19世紀末,航海學家發現在聖誕節前後秘魯沿岸有一支從北向南的暖洋流,把它命名為厄爾尼諾流。厄爾尼諾(EL-Nino)一詞就是西班牙語“聖嬰”、“耶穌之子”的意思。由於發生在聖誕節前後,所以被稱為厄爾尼諾流。厄爾尼諾流在調節當地的氣候和生態平衡方麵起著重要的作用。有的年份,厄爾尼諾流的溫度可以比平常年份高出很多,可破壞生態平衡,使魚類、鳥類大量死亡,暴雨、洪澇頻繁。厄爾尼諾流不僅對社會生產造成危害,而且對人類健康帶來嚴重影響。簡述如下:

一是使病菌、病毒滋生繁衍有了“溫床”。由厄爾尼諾流引起的暖冬氣候,為病菌、病毒及微生物的滋生創造了有利條件,從客觀上起到了助紂為虐的作用。臨床發現由厄爾尼諾流引起的疾病有:一些秋夏季節流行的疾病,如腹瀉、傷寒、紅眼病等;一些春季易發的疾病,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急性喉炎、病毒性心肌炎等,冬季也時有肆虐。

二是誘發疾病的增多。暖冬氣候的出現,對人體的適應力產生影響,降低了人們對寒冬氣候的抗禦能力。一旦遇上強寒流侵襲,氣溫驟降,對那些患有冠心病、腦血管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患者極為不利。

三是汙染環境,危害健康。氣象統計資料顯示,厄爾尼諾現象導致的暖冬年份霧日明顯增多。我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20世紀90年代平均霧日數比70年代增加了30%。專家檢測,懸浮在空氣中的霧跟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結合後,將形成一種煙霧。煙霧除對生態環境、蔬菜作物造成汙染外,給人體健康也帶來危害。

在大氣異常環流中,還有一種拉尼娜(La-Nina)現象,也常給人類帶來很大災害。它表現的情況正同厄爾尼諾現象相反。通常是在厄爾尼諾流行的年份全球平均降水量少,而在拉尼娜年份則全球降水量顯著增加。拉尼娜一詞就是西班牙語“聖女”的意思。

1998年9月24日,中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同時有8處出現氣旋,其中4處已經可以稱為颶風。同時出現如此多的氣旋,在20世紀還是第一次。由“拉尼娜”引起的代號“米奇”的颶風於1998年10月28日在大西洋形成,是5級颶風(最高級),時速為250km。它造成了2500多人死亡,約100萬人受災。1997年7月初,氣候學家就提醒人們注意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的危險。持續不斷地降雨導致西歐奧德河、尼斯河和易北河的水位大幅度上升。短短幾天之後,混濁的泥漿洪水就淹沒了這個地區。河流變成了波濤洶湧湍急的洪流。波蘭南部和捷克地區的成千上萬公頃良田被洪水衝毀。2次巨大的洪峰殃及了受災地區。洪峰到來時的水位比正常水位高出6~7m。第一次洪峰過後,正值盛夏時節,天氣炎熱,瘟疫流行的危險增強。此後不久,又下起雨來,溫度為15℃左右,第二次洪峰形成;洪水也席卷了勃蘭登堡,並威脅著奧德河地區的堤壩。奧德河沿線167km長的河岸用數以百萬計的沙袋加固。7月23日,法蘭克福周圍地區和奧德河同尼斯河彙合處的大堤終於決口,勢不可當的洪水洶湧澎湃地直瀉入齊爾騰道夫低地。勃蘭登堡、波蘭和捷克的大部分田間收成都被洪水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