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 一、(1 / 3)

第三章 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 一、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活動引起兩類環境問題。一類是環境汙染,另一類是生態破壞。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又處在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之中,因此兩類環境問題同時存在,且很難截然分開。工業比較集中的城市,環境汙染比較嚴重;而以農業為主的廣大農村,則主要是生態破壞問題。兩類環境問題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彼此重疊發生,形成所謂“複合效應”,這就使中國的環境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危害更加嚴重。從全國總的情況來看,我國環境汙染仍在加劇,生態惡化積重難返,環境形勢不容樂觀。一、氣候環境亮黃牌嚴重的大氣汙染

據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1999年提供的最新資料,由於我國嚴重的大氣汙染,致使我國的呼吸道疾病發病率很高。主要因慢性障礙性呼吸道疾病(包括肺氣腫和慢性支氣管炎)而致死的人數是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2倍多。城市空氣汙染所帶來的其他人體健康損失也很大。分析顯示,由於空氣汙染而導致醫院呼吸道疾病門診率升高34.600例/年;嚴重的空氣汙染還導致680萬人次/年的急救病例;由於空氣汙染超標致病所造成的工作損失達450萬人/年。

美國國家環保局最近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由於廣泛地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中國、日本、印度是目前亞洲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在毀林開荒活動所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方麵,印尼、泰國、老撾與中國名列亞洲前茅;因從事農業生產活動而排放的甲烷及其他溫室氣體,印度、中國與印尼為主要來源國;在工業廢氣排放方麵,日本與中國分別是亞洲排放量最大的國家。

國際環保組織公布的全世界汙染最嚴重的15個城市中,中國就占了6個。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1997年,我國城市空氣質量仍處在較重的汙染水平,北方城市重於南方城市。我國北方城市的總懸浮微粒物平均值超過800μg/m3,有些城市冬季超過1.000μg/m3,超過國家大氣質量標準的2倍多。全國500多個城市中達到大氣質量標準的不足10%,大部分是為2級標準,嚴重的為3級標準。

《中國科學報》1998年9月30日報道: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環境改善與可持續發展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國政府、科學界和公眾的關注。出席中美城市環境改善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的專家們認為,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和居民生活環境質量已迫在眉睫,我國城市環境質量堪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和科研部門,特別是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投入了大量的財力、人力、物力用於環境改善與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和開發工作,並取得豐碩成果。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非常迅速,城市環境問題不容樂觀。會議提供的資料表明:截至1997年,我國城市空氣質量仍處於較嚴重的汙染水平,有523%的北方城市和375%的南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超過國家二級標準。72%的城市總懸浮微粒物超過國家2級標準。

專家們認為,要有效地解決我國的環境問題,必須盡快提高環境技術的整體水平和開發一批具有產業化前景的環境技術。建議國家增加環境科技投入,製定環境科技優惠政策,鼓勵環境科技研究,組織實施關鍵環境技術攻關。

蔓延的酸雨

目前我國酸雨正呈急劇蔓延之勢,是繼歐洲、北美之後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區。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酸雨主要發生在以重慶、貴陽和柳州為代表的川貴兩廣地區,酸雨區麵積為170萬km2。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發展到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及四川盆地的廣大地區,酸雨麵積擴大了100多萬km2。據《中國環境》1998年4月2日報道,據國家製訂的《酸雨控製區和二氧化硫汙染控製劃分方案》,廣東省除茂名、陽江、河源、梅州4市外,其他17個市皆被劃為酸雨控製區。全省酸雨控製區麵積128萬km2,占全省麵積的716%,占全國酸雨區總麵積的16%。廣東省二氧化硫汙染嚴重,酸雨問題非常突出,1997年全省酸雨頻率為51%。根據估算,全省每年因酸雨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40億元左右。1979年3月15日晚,在湖南省鳳凰縣的拉爾山,長沙縣的黃化,湘潭縣的良湖,瀏陽縣的北鄉,貴州省鬆桃縣的瓦窯、長坪等地下了一場罕見的怪雨。16日早晨,人們發現池塘、水井、稻田和山溝裏的水都是一片黑色。據化學分析表明,黑雨的pH為52,屬於偏酸性雨。雨水中含有矽、鐵、鋁、鈣、鎂、銅、鋅、鋇、鎳以及碳、氫、硫等30多種元素。按其元素種類和含量而言,可稱為“金屬雨”。以酸堿度為標準,可叫“酸雨”。按顏色標誌來區分,它是黑色,含有高達172%的碳,又可叫“黑雨”。

以長沙、贛州、南昌、懷化為代表的華中酸雨區現已成為全國酸雨汙染最嚴重的地區,其中心區年降水pH低於40,酸雨頻率高於90%,已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島和廈門為代表的華東沿海地區也成為我國主要的酸雨區。華北、東北的局部地區也出現酸性降水。酸雨在我國幾呈燎原之勢,危害麵積已占全國麵積的40%左右,其發展速度十分驚人,並繼續呈逐年加重的趨勢。

酸雨危害是多方麵的,包括對人體健康、生態係統和建築設施都有直接和潛在的危害。酸雨可使兒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氣管哮喘發病率增加,同時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酸雨還可使農作物大幅度減產,特別是小麥,在pH為35的酸雨影響下,可減產137%;pH為30時減產216%;pH為25時減產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而導致蛋白質含量和產量下降。酸雨對森林、植物危害也較大,常使森林和植物樹葉枯黃、病蟲害加重,最終造成大麵積死亡。據對南方8省份研究表明,酸雨每年造成農作物受害麵積193億畝,經濟損失426億元,造成的木材經濟損失18億元。據一份科技攻關課題研究結果顯示,僅江蘇、浙江等7省便因酸雨而造成農田減產15億畝,年經濟損失37億元,森林受害麵積1281萬hm2。從全國來看,酸雨每年造成的森林生態效益損失約54億元,直接經濟損失14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