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淝水古戰場--八公山下至今依然草木皆兵
公元4世紀,發生了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淝水之戰。東晉與前秦形成南北對峙狀態,前秦國王苻堅為實現他統治全國的夢想,率百萬大軍南侵。東晉由謝安統率的八萬精兵開赴前線拒敵,兩軍在八公山下淝水展開了決戰。結果秦兵大敗,堅隻身逃回淮北,百萬大軍隻剩下十餘萬人。也由此留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曆史典故。那麼,淝水之戰究竟是在什麼形勢下展開的?如今的淝水又是什麼樣子?
古今之淝水
泱泱淝水,融四時之異彩兮於一波,綿延逶迤五百裏;悠悠文州,集古今之精華兮於一方,輝煌功業數千秋。在這樣美麗的地方發生了我們淝水之戰,當再次踏上這片土地時,有著不一樣的感受。
1. 淝水又作肥水
淝水之戰發生在合肥市肥西縣以北的東記河上。它鄰近安徽壽縣,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同源而異歸,向西北流者,經200裏,出壽縣而入淮河;向東南流者,注入巢湖。
2. 原是楚文化
壽縣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故鄉,也是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
壽縣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遊南岸,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同省會合肥市接壤。
壽縣曆史悠久。古稱壽春、壽陽、壽州,屢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屬淮夷部落,夏為揚州域,商周為州來國地,春秋屬楚。三國為魏地,當時已是十餘萬人的重鎮。自晉以後到唐、宋,壽縣一直以繁華著稱於世,"揚(州)壽(州)皆為重鎮"。
壽縣勝跡宏博,有各個時期修建的寺廟;有蔡候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頗墓、宓子墓等名人古墓;有古郢都遺址、安豐城遺址、淝水之戰古戰場等古遺址;以及時公祠、鬥雞台、呂蒙正寒窯等各種古跡共160多處,其中唐、宋、明、清建築10多處,古墓葬多達80多座,古遺址29處。
壽縣人文薈萃,也是世界管狀射擊武器、垂體激素藥物、豆腐的發源地"天下第一塘"安豐塘所在地,被世人稱為"四個世界之最"。
"勢不兩立"的前秦與東晉
1. 投鞭斷流的前秦
前秦(公元351年-公元394年),十六國之一,它是由氐族苻健所建,都城位於長安(今陝西西安)。
前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非漢民族政權。公元333年,後趙主石虎將關中豪傑和氐、羌遷於關東,命氐族酋長苻洪為流民都督,率領氐、漢各族百姓徙居枋頭(今河南衛輝市東北)。
後來,石虎死去,苻洪遣使降晉,接受東晉官爵。
公元350年,冉閔誅胡羯,關隴流民相率西歸。此時的苻洪已經擁眾十萬餘人,他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三秦王,打算率眾返回關中,但是他還沒有行動,就被人毒死了。隨後,苻洪的兒子苻健稱晉征西大將軍,繼續率領眾人,自枋頭西入潼關。關中氐人紛紛響應,苻健於是攻占長安,占據關隴。
公元351年,苻健自稱大秦天王,國號大秦,史稱前秦。公元352年,他改稱皇帝,定都城為長安。
隨後,東晉桓溫率領晉軍攻打秦,苻健堅壁清野,晉軍攻入潼關後,由於糧食不足,隻能退兵。
公元355年,苻健死去,其子苻生繼位。後來,苻生的堂兄苻堅殺死苻生,自立為帝,並任用漢人王猛為相。
苻堅即位期間,前秦國內相對安定。在此基礎上,前秦勢力不斷強大,苻堅集中氐族武裝力量,開始了統一黃河流域的征戰。
接著,苻堅滅掉了前燕、仇池(今甘肅威縣西北)氐族楊氏,攻取了東晉的梁、益二州,滅掉前涼、代。
公元382年,苻堅命呂光率軍進駐西域。
至此,前秦統一了整個北方,與東晉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麵。
強盛時,前秦的疆域東至大海,西抵蔥嶺,南控江淮,北極大漠,東南以淮﹑漢與東晉為界。
2.偏安江東的東晉
西晉王朝滅亡後,漢族政權退守到江東。
公元317年,鎮守建康(今江蘇南京)的晉宗室司馬睿在江南重新建立晉室,史稱東晉。 公元316年,西晉的末代皇帝司馬鄴被俘,這實際上已經宣告了西晉的滅亡。然而,有些晉朝舊臣並不甘心亡國的命運,仍企圖恢複晉朝的統治。
隨後,琅琊王司馬睿在中原氏族和江南氏族的擁護下,在建康稱帝,即晉元帝,仍然稱國號為"晉",因其繼西晉之後偏安於江南,所以後人稱之為"東晉"。
東晉偏安於江南,其政權建立初期,先後平息了王敦和蘇峻之亂,使其統治漸漸趨於穩定,並進行了多次以王、謝、桓、庾四大家族為主的北伐。
大將祖逖出兵收複河北,但因其受到朝廷的排斥最終憂鬱而死,沒有完成統一大業。接著,庾亮兄弟先後北伐,晉太宗執政時以北伐名義統一了國家。隨後,桓溫進行了三次北伐,他曾經收複洛陽,進入關中,進兵河北,並屢次請求朝廷把都城遷回洛陽,但遭到大族的反對,東晉君臣又怕他權勢太大,難以控製,因而無法實現統一。
四個核心人物
1.長相非凡的苻堅
苻堅,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堅頭,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東南)氐族人,苻雄的兒子,前秦開國君主苻洪的孫子,苻健的侄子。其祖先世代為西戎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