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章諸神之戰(三)
林離緩緩道:“明帝的異母弟楚王劉英是佛風東漸後,最早侍佛之名人。劉英年青時好遊俠,結交賓客,晚年更喜黃老,學浮屠,齋戒祭祀。曾被人誣告意圖謀反,明帝詔命天下,若獻絹則可贖死罪。楚王英派郎中令奉黃縑白紈30匹,送到代表朝廷主持封國政務的國相處,國相立即將這種情況上報。於是,明帝下詔通報各國說,對崇尚黃老、浮屠的楚王英無須嫌疑,應退還所獻的縑,作供養費施與沙門。楚王英曾潔齋三月,與神為誓,舉行三長齋月。按照佛教規定,在一年的正月、五月、九月的初一到十五要嚴守五戒或八戒,不殺生,奉行素食等等。後來劉英廣泛結交方士,作金龜玉鶴,刻文字以為符瑞。被人告發造作圖書,密謀造反。朝廷派人調查屬實,被廢去楚王封號,遣送丹陽涇縣。次年,自殺身亡。株連自京師親戚諸侯州郡豪桀及考案史,阿附相陷,坐死徙者以千數。佛教遭受沉重打擊。但佛教在徐州、揚州等地流行甚廣。丹楊豪強笮融,生性殘暴卻篤信佛教。他投奔徐州刺史陶謙後,督管下邳、彭城、廣陵三郡運糧。將其中大量物資占為己有累積財力,遂在徐州至揚州一帶大規模崇佛,修建豪華佛寺,鑄造金銅大佛,衣以錦彩,並舉行浴佛節,招攬信徒萬餘人。”“苲融客觀上為佛教興盛做了一件大實事,不管其罪惡滔天,但佛教史卻注要為其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劉禪意味深長看著支謙,笑道:“大師此來,不僅僅是要度化本公子吧。”
支謙滿臉悲苦,緩緩道:“我家族移居東土大漢,誌在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然桓靈統治近數十年來,朝綱混亂,吏治腐敗,賣官爵粥,奸佞亂政,以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我教以悲天憫人為本,目睹眾生受苦,心如刀絞,盼望明主早日現世,平定內亂,我教方有作為。”
“支謙大師以為,中土能成為貴教大興之樂土否?”劉禪問道。
“正是。中土自從秦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特別是高祖建漢以來,海清河晏,國富民強,人民安樂,蠻聲海外,而儒家之忠孝節仁與我大乘教義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無縫對接,彼此交流,取長補短,相互扶持,壯大彼此,共同造福眾生。如如我教大乘義提倡發菩提心,行菩薩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正體現了這種利潤眾生、福澤四海的菩薩道精神。強調應報四重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家恩、三寶恩。如此說法,施主以為如何?”支謙振振有詞道。
“貴教教義博大精深,精妙無雙,與中華文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也許確實與我中土有緣,可大興於戰亂結束之和平年代。然而在大爭之時卻是不合時宜。”劉禪微微笑道。
“貧僧大膽進言一句,公子此言謬以千裏。戰亂之源俱正是因為人心迷失變質。公子天庭飽滿,地閣方圓,相格清奇,滿臉福氣”支謙又道。
“打住。”劉禪製止道:“難道沙門高僧也沾染上中原官場的不良風氣了?”
眾人哄堂大笑起來。
支謙不為所動,繼續臉不紅,心不跳,合掌道:“貧道隻是覺得公子與我佛門有緣,可願意摒棄滾滾紅塵,受戒入我沙門,以施主之聰穎與天資,假以時日,便可修煉成佛,從而脫離世間苦海,永享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