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諸神之戰(十九)(1 / 2)

171章諸神之戰(十九)

劉禪明白,佛教和婆羅門教的“天人道”和道教的“天道”是不一樣的,道教的"天道"指的是規律和真理,運行法則。六道生命都以生存的世界——娑婆世界,也就是銀河係為寄存根基。同後世科學確認的星係星體有生有滅一樣,佛教早就完整描繪了娑婆世界生滅循環的軌跡。

劉禪又問道:“沙門是如何計算娑婆世界時間的?”

“我教認為,娑婆世界的基本時間單位是‘劫’,劫有大劫、中劫、小劫之分。一個大劫包含四個中劫,一個中劫包含二十個小劫。一個大劫就是一個世界的生命曆程,它包含‘成’(形成過程)、‘住’(形成後的持續留存過程)、‘壞’(損壞老化的過程)、‘空’(空空蕩蕩一無所有的時期)四個中劫過程,其中‘住’這個中劫是唯一的有人和動物生存的時期,我們目前正處於‘住’這個中劫的初始。娑婆世界都要經曆‘成、住、壞、空’四個階段的循環演變過程。”

康茂冷笑一聲,突然不懷好意問道:“支謙,貧僧且問你,天神、鬼、人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

支謙不以為許,繼續道:“事實上,天神因及時行樂,雖善卻並不輕易為善。鬼福慧比人要差,雖惡卻不敢輕易為惡,人之陽性力量可以製約。同鬼神察知部分因果不敢輕易為惡不同,人由於缺乏陰性功能,對宇宙生命的輪回法則無法直觀感知,無知者無畏,常常放浪形骸忘乎所以不加節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醜惡無比的人性。在宇宙六道生命裏,人類為惡最甚。故而,人類比其他道更需要宗教教化引導,方能避免墮入地獄道、餓鬼道、畜牲道三惡道。”

“一派胡言!”林離拍案而起,戟指斥道:“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個《三字經》頭一句的常識,三歲小兒都懂的道理,難道你也不懂嗎?”

“是的,剛生下來的嬰兒小孩能懂什麼是惡呢?楊鬆不以為然,轉身向劉禪道:少主,你說呢?”

劉禪笑道:“先來說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嬰兒剛出生的時候,其內心如同一塊潔白無瑕的璞玉,純潔而善良,天真而無邪,沒有任何壞心眼。故而,小時候做了一些錯事,其父母就可用“他還是個孩子”來推脫。其實‘人之初,性本善’還有‘苟不教、性乃遷’後半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小孩子如果從小不好好教導的話,善良的本性就會逐漸變壞,給家人和社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由此可見,孟子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在靜態上是指本質善良,而在動態上如果不加以疏導則一定會成為大惡。人本惡,因不在惡,在於不識惡。”

眾人紛紛點頭讚同。

劉禪又道:“故而,我認為‘人之初,性本惡’顯得更為精準。其實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比較惡的,之所以社會相對比較和諧,完全是因為有律法的管束,還有道德的教化,才讓大部分人正視自己。如果能加上宗教的引導和教化,會有更加理想的效果。君不見,遠如董卓,近如曹操,他們小的時候,包括年輕時都是好人,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被世俗的榮華富貴和權力所侵蝕,一旦他們掌握了至高無上的權柄,就變成了禍國殃民殺人無數的惡魔,甚至起了篡權謀逆的勃勃野心。”